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并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Phaco-GSL)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APACG)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6年01月至2017年08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部眼科收治的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56例56眼,其中男性12例12眼,女性44例44眼。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眼压及全身情况合理选择降眼压药物并综合控制眼压,所有均接受Phaco-GSL治疗。依据术前1天眼压是否高于21mmHg分为两组,A组眼压10~21mmHg,平均眼压15.02±3.52mmHg,为正常眼压组,该组共41例41眼;B组眼压23~35mmHg,平均眼压27.93±2.89mmHg,为高眼压组,该组共15例15眼。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观察术前以及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瞳孔直径(pupil diameter,PD)、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降眼压药物使用量、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BCVA提高率、降眼压药物用量等情况。以术后6月随访时眼压及降眼压药物的使用量作为评价标准,分为完全成功、条件成功和失败。 结果:1.本研究中完全成功52例52眼(92.86%),条件成功4例4眼(7.14%),无手术失败患者。其中A组完全成功39例39眼(95.12%),条件成功2例2眼(4.88%);B组完全成功13例13眼(86.67%),条件成功2例2眼(13.33%)。对两组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组术前1天BCVA为0.43±0.21,术后6月BCVA为0.76±0.26;B组术前1天BCVA为0.24±0.13,术后6月BCVA为0.49±0.24。两组患者术后BCVA均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BCVA视力提高30眼(73.17%),不变11眼(26.83%);B组术后BCVA视力提高13眼(86.67%),不变2眼(13.33%)。两组BCVA提高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组术前1天平均PD2.93±0.85mm,术后6月平均PD3.12±0.7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1天平均PD5.40±0.99mm,术后6月平均PD5.67±0.8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术后眼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月眼压与术前1天眼压、PD、ACD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5)。术后6月眼压与术前1天眼压、PD呈正相关,术后6月眼压与术前ACD呈负相关。5.对术后BCVA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术后BCVA与术前1天眼压、术后PD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5)。术后BCVA与术前1天眼压、术后PD均呈负相关。6.A、B两组患者术后降眼压药物的使用量均较术前减少,两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两组患者整体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眼压变化同ACD变化呈负相关(r=-0.296,P<0.05),所有患者眼压变化同眼轴长度变化无相关性(r=0.106,P=0.436)。 结论:1.Phaco-GSL手术在治疗APACG时可取得良好的疗效,降眼压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视力,但应在充分降眼压的基础上严格把握手术指症。2.充分降眼压治疗条件下,术前眼压越高、瞳孔越大、前房越浅,术后眼压相对越高。3.充分降眼压治疗条件下,术前眼压越高、术后瞳孔越大,术后视力越差;同时术后瞳孔直径可依据术前充分缩瞳后所见瞳孔大小进行预判。4.眼压下降指数可以作为眼压下降幅度及术后眼压的预测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