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两个越来越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和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居民消费率是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经济增长结构的宏观经济指标,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是从要素收入分配角度反映经济增长结构的宏观经济指标,这两个结构性指标的同步持续下降,说明了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从数学形式上看,居民消费率和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都是由于作为分子的居民消费和劳动者报酬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作为分母的GDP的增长速度而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两个结构性指标的变化趋势,是与中国经济(GDP)的持续高速增长密切相关的。那么,如何从理论上解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景下居民消费率和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这是本文将主要讨论和分析的问题。 从经济学方法论和实证研究方法的思想来看,基本假设条件将决定实证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其假设条件也应该是不同的。本文认为,研究中国的居民消费需求问题和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即中国自身独特的经济运行环境来进行分析,这样的实证研究才具有真正的理论意义。因此,本文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且难以改变的基本特征出发,提出强制性技术变迁假说,这一假说具体包含三个假设条件: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假设、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假设和国家强控制力机制假设。这三个假设条件,是构成强制性技术变迁假说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在强制性技术变迁过程中,投资潮涌现象导致经济的结构性高速增长,是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和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基本背景。 在提出基本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单一部门情况和两部门情况,分析了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的形成机制,从理论上解释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得出了一系列相关理论命题,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数据对相关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如下: (1)在强制性技术变迁过程中,由于技术进步隐含在大量的资本投资(内资和外资)中,投资的高速增长,使得劳均资本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 (2)经济整体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是高端生产力部门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和高端生产力部门产值比重持续上升两个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作为低端生产力部门,劳动报酬占比高且稳定,但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作为高端生产力部门,劳动报酬占比低且快速下降,但产值比重不断上升。 (3)居民消费率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乘积,近年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而非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强制性技术变迁过程中,由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而引起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的不断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4)经济整体居民消费率偏低且持续下降是高端生产力地区居民消费率偏低和高端生产力地区产值比持续上升两个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作为高端生产力地区,居民消费率偏低,但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区作为低端生产力地区,居民消费率要高于东部地区,但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东部地区居民消费率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的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劳动报酬占比要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劳动报酬占比。 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打破“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立足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特征,提出强制性技术变迁假说,首先解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原因,而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解释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和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从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过度到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分析,再到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分析,保持了理论分析逻辑的连贯一致。 第二,从功能收入分配角度,分析要素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突破了从规模收入分配角度研究消费需求一般传统,并且对要素收入分配变化趋势的分析,并不仅仅局限于表面层次的数据分析,而是根据强制性技术变迁假说,首先从理论上进行解释,然后再根据中国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的研究遵循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