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献活动不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涉及到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本论文引入图里的描写翻欹研究理论,选择同是90年代出版的大陆于雷版(1993)和台湾赵慧瑾版(1995)的《我是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两个中译本的翻译规范。该选题从翻译规范的新视角对《我是猫》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可以为日本文学翻译提供新的翻译研究案例,同时这种对比分析,对于读者选读译本有一定帮助。本选题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的。首先,前人成果中考察英语作品的中译本、中国作品的英译本的翻译规范的论文很多,这些研究案例对于日本文学作品的中译本的翻译规范的考察有很大借鉴意义。其次,前人的《我是猫》的翻译研究多集中于语言层面,特别是翻译方法、技巧的探讨,而且译本集中于大陆译本。本论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和描写研究法,重点考察两个中译本的翻译规范,并分析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上不同的原因。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引入图里的描写翻欹研究理论,介绍翻译规范概念。第二章说明两个中译本的选定原因,并考察两个中译本的译者和翻译背景。第三章从预备规范、起始规范、操作规范三个方面对比两个中译本,总结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异同,重点从语言、文化、特殊表达三个范畴考察了两个中译本的起始规范。最后根据第三章的分析结果从译者、社会背景、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图里认为翻译活动是由翻译规范控制的,翻译规范包括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预备规范是翻译开始前影响翻译行为的宏观因素:起始规范是译者自身的宏观选择,确定翻译行为倾向源语规范还是目的语规范;操作规范是译者自身的微观选择,包括语言规范等影响翻译作品的微观因素。对于英语、汉字词汇、惯用句这些语言范畴词汇的翻译,于雷版把英语都译成汉语,把汉字词汇都置换成目的语中的既有词汇,把惯用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相似表达;与之相比较,赵慧瑾版把原作中的英语直接用英语表记,借用原作中的汉字词汇,模仿惯用句的形式,保留惯用句中的异质要素。对于文化范畴词句的翻译,于雷版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尽量使用大陆人比较熟悉的表达来翻译;而赵慧瑾版尽量逐字翻译,保留原作中的异质文化。对于双关语等特殊表达范畴词汇的翻译,于雷版最大限度发挥拼音的可能性,把双关语等表达技巧所隐含的意思通过拼音的技巧传达给读者,而赵慧瑾版是基于原作中的表达形式进行翻译。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于雷版倾向于目的语文本的言语规范和文化规范,而赵慧瑾版更多受到原作的影响,展现出接近源语文本的言语规范和文化规范的倾向。同时,赵慧瑾版的《我是猫》中有很多日语借用词的注,侧面反映了赵慧瑾版接近源语文本的言语规范和文化规范的倾向。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上不同的原因:于雷除了翻飙活动之外还从事大量的文学创作工作,他翻译并出版《我是猫》的80、90年代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加速,翻译活动更加重视读者,同时现代汉语已经完全成熟和定型,日文化句型已不多见。而赵慧瑾是台湾译者,台湾曾有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日语的接受度高,并且90年代出现大量引进日系外来语的现象。本论文不是为了评价哪个中译本更好,而是描写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异同,并探讨其原因。希望能对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以及两岸日本文学翻译交流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