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综述了荆三棱和黑三棱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和第三章为具体实验内容,相关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二章荆三棱与黑三棱的“破血消癥”生物活性及物质基础比较研究第一节荆三棱和黑三棱的体外抗凝血作用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三棱的水提物、乙醇提取物及不同萃取部位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以及凝血时间PT和TT的影响,筛选出活性部位。结果表明,两种三棱的乙醇提取物对体外血浆的ADP、PT和TT均有显著作用;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可显著降低体外血浆的ADP,延长PT和TT,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第二节荆三棱和黑三棱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的活血化瘀作用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和冰水浴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小板聚集率(ADP)等指标,比较荆三棱和黑三棱的乙酸乙酯(SYE、SSE)和正丁醇部位(SYB、SSB)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两种三棱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的总活血化瘀效应。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的不同剂量组均能较好的改善血瘀模型大鼠的各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得到各组活血化瘀的效果强弱依次为:DS、SYE1>SYB1、SSE1>SYE2、SSE2>SYB2、SSB1、SSB2,即阳性对照组、荆三棱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黑三棱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荆三棱正丁醇部位高剂量组>荆、黑三棱乙酸乙酯低剂量组>荆三棱正丁醇部位高剂量组,黑三棱正丁醇部位高、低剂量组。表明,两种三棱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活血化瘀效果强于各自的正丁醇部位;其高剂量组的作用效果强于低剂量组,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另外,荆三棱的乙酸乙酯部位活血化瘀效果与复方丹参滴丸阳性药的作用相当,强于黑三棱的乙酸乙酯部位。第三节:荆三棱和黑三棱的乙酸乙酯部位UFLC-Q-TOF/MS/MS分析采用快速液相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FLC-Q-TOF/MS/MS)联用技术,对荆三棱和黑三棱的乙酸乙酯部位(Sy-Ⅱ、Ss-Ⅱ)整体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并比较二者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通过对照品对照、准确分子量、裂解碎片和相关文献对数据进行分析,共鉴定出82个成分,包括异香豆素素类(11个)、呫吨酮类(11个)、芪类(5)、有机酸类(40个)、黄酮类(12个)、蒽醌类(5个)。其中Sy-Ⅱ和Ss-Ⅱ中相似成分有65种,主要为酚类成分,可初步推测这些化合物可能是三棱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第三章荆三棱药用部位块茎和非药用部位地上部分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研究第一节荆三棱地上部分和块茎的体外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系统地比较荆三棱地上部分和块茎的不同提取物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发现,地上部分和块茎的乙酸乙酯部位(A-Ⅱ和T-Ⅱ)及正丁醇部位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ADP,延长凝血时间(TT和PT)。第二节荆三棱地上部分和块茎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活血化瘀作用比较荆三棱地上部分和块茎的乙酸乙酯部位(A-Ⅱ,T-Ⅱ)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结果表明,A-Ⅱ和T-Ⅱ能显著延长血瘀模型大鼠的凝血时间(TT、PT和APTT),并显著降低ADP和FIB含量。虽然块茎乙酸乙酯部位(T-Ⅱ)活血化瘀作用强于地上部分(A-Ⅱ),但是也发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第三节荆三棱地上部分和块茎的乙酸乙酯部位对脓毒性休克小鼠的保护作用观察荆三棱地上部分和块茎的乙酸乙酯部位(A-Ⅱ,T-Ⅱ)对LPS诱导的脓毒性休克小鼠炎症及器官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给予LPS腹腔注射6h后,LPS组小鼠的血清、肝、肺组织中的TNF-α和IL-6含量明显升高;肺泡间隔增厚、充血、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片状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给药组(A-Ⅱ和T-Ⅱ)能显著降低内毒素模型小鼠血清、肝、肺组织中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减轻肝、肺组织的炎症损伤。第四节荆三棱地上部分和块茎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HPLC法分析荆三棱地上部分和块茎的乙酸乙酯部位(A-Ⅱ,T-Ⅱ)中的化学成分,并研究了部分共有成分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检测到13个共有成分,包括酚酸类(5个)、异香豆素类(3个)、芪类(2个)、咕吨酮类(1个)、蒽醌类(1个)。其中2,7-二羟基咕吨酮、三棱双苯内酯、三棱双苯内酯B,和sciryagarol Ⅰ能显著延长TT和PT,抑制ADP,具有明显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