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训体文从最初孕育的早期形态,到逐渐成形再到革故变新,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限于研究能力和精力,本文主要截取先秦两汉时期的训体文作为研究对象,以呈现早期训体文的发展迹象,并适当对后期发展进行简单描述。本文绪论部分对近四十年训体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对选题意义及范围、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正文第一章对“训”字进行字源与字义考察,并且分析“训”一字的多种内涵。在此基础上,归纳“训”的不同呈现方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体文从最初孕育的早期形态,到逐渐成形再到革故变新,其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限于研究能力和精力,本文主要截取先秦两汉时期的训体文作为研究对象,以呈现早期训体文的发展迹象,并适当对后期发展进行简单描述。本文绪论部分对近四十年训体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对选题意义及范围、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正文第一章对“训”字进行字源与字义考察,并且分析“训”一字的多种内涵。在此基础上,归纳“训”的不同呈现方式。作为学问研究方式的“训”已经偏离了传统的文本形式,因此不列入训体文的研究范畴。考察训体文,“训”字的考察是必要的背景,但同时也要注意从文体学视角厘清这类文体自身的特征、文本内容及表现手法。第二章阐述了先秦时期训体文的发展情况。先秦时期是训体文发轫时期,在此阶段,训体文拥有了最初的形态,并且逐渐分流形成劝诫类、阐理类两种发展脉络,还出现了“家训”这一发展新动向。《尚书》和《逸周书》是此时期训体文的重点作品。第三章阐述了两汉时期训体文的发展情况。两汉时期的训体文沿着两种演进脉络继续发展,其中“长对幼”的劝诫类文体更是延续了“家训”这一新动向,为“家训”这一分支文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蔡邕《女训》为此时的劝诫类训体文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阐理类训体文则以《淮南子》的出现达到了巅峰。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归纳了训体文的核心特征,探讨了影响训文体发展的三种因素。并辨明了“训”体与“教”体、“戒”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后期流变中,训体文发展更加兴盛。沿着劝诫类训体文一脉,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形成“家训”这一分支文体,还出现了“师生之训”等新类别的训体文。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核心观点,并对训体文的现实意义作了进一步强调。笔者希望借此能多层面地审视出训体文的文体特征,呈现出训体文发展演变的脉络,为小众文体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之初,在包头市政府的扶持下创建了新兴的地区戏曲剧种—漫瀚剧。“漫瀚剧”以二人台母体为基础,通过多场的演出实践博得了人们的广泛欢迎与肯定。这得予以于它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与地方民族特点,且吸收了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新型剧种,具备一定的美学意义和实践价值。漫瀚调在蒙语中的释义是“沙原”,并且借用“漫瀚调”中“漫翰”二字给剧种定名。她在这片辽阔宽广的内
《壮美的牧歌》是作曲家李世相于2006年以东蒙民歌《牧歌》为主题而创作的一首独具蒙古族风格的交响乐作品,曲目并未使用蒙古族乐器便将蒙古族元素与交响乐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乐曲使用蒙古族民歌作为主题旋律,使用传统作曲技法与单一主题的发展手法,融合西方和声体系与现代交响乐队,将作品体现出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格特色。本文将以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创作技法研究为题,以研究其音乐本体创作技法为主线,首先对创作背景
手风琴传入中国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手风琴也分别经历了发展-繁荣-低迷的时期。为了让中国手风琴事业再次繁荣起来,于2005年“第二届天津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上,中国第一次展现流行手风琴,其炫彩夺目的外观和轻松自由的演奏方式瞬间吸引了我国众多手风琴爱好者。到目前为止,流行手风琴传入中国已经十多年的时间,为了跟上世界手风琴的发展水平,在中国的手风琴家、教育家以及手风琴爱好者的努力之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是郭文景为了竹笛与管弦乐队而创作的一首民族乐器的协奏曲,是一部极具冲突与戏剧性的协奏曲。本论文从主题的构建与发展、曲式结构特点、多声部技法运用与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的编配方法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创作技法的分析总结《愁空山》的创作特点与艺术价值。因为这部作品是为民族乐器竹笛与管弦乐队创作的,所以本论文着重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于发展进行思
内蒙古地域广阔,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内蒙古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除了珞巴族之外,居住着五十五个民族。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内蒙古民歌曲调优美,题材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与内蒙古各族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内蒙古民歌是内蒙古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它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集中体现。把内蒙古民歌改编成钢琴曲
关于游牧文明学界多从历史学、蒙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维度研究,为从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维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游牧地理环境脆弱、人口分布稀少、生产方式简约,由此产生游牧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意识,并升华为游牧文明生存发展的生态智慧。游牧地理环境是游牧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前提。游牧地形地貌、山川湖泊河流,气候季节变化、草原承载力等条件,孕育了游牧文明独具特色的“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面对地
本文以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中“月清”的扮演者张玉兰的表演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张玉兰的从艺经历、舞台表演、女腔演唱来探究“月清”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方法。本文在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并对二人台现代戏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一章论述了二人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阐述了从小曲坐唱、玩意儿发展为二人台至今的历程,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二人台现代戏的发展概况。在创作数量方面
由于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扶植推广佛教,因此蒙古地区盛行佛教,出现了一批精通蒙藏汉文的高僧学者。他们擅长写作训谕诗,并以此来教化人们,反映社会问题。训谕诗当中的宗教哲学思想是近些年来学界开始着手研究的课题之一。训谕诗是比力克箴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和启发引导教化群众的作用。丹增拉布杰(以下简称拉布杰)撰写的训谕诗正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历史,力求用佛教理论教义来教化人们。这篇论文力图分析拉布杰几首具有
朱熹对《四书》的解读是其构建工夫论体系的重要方式,学界对其工夫论的研究,多集中在“格物”论,而对“诚意”工夫关照不足。但实际上朱熹对“诚意”的诠释颇费心血,易箦前三日仍在修改“诚意”章,其“诚意”工夫是值得重新关注的问题。朱熹对“诚意”的阐释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从反向的角度来看,是对“自欺”的否定,朱熹通过对“自欺”的注解,表明“诚意”工夫的内容包含为善去恶,并显示出“诚意”所带有的实践倾向。而朱
梅日更葛根(1711-1766)是清朝年间德高望重的蒙古族高僧学者。他一生著作颇丰,撰写了佛教文献及历史和医学等巨著。在梅日更葛根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占绝大部分的是训谕诗,他用简单明了的诗词论述和阐释宇宙形成、人类起源、自然现象和生与死的规律等,还提倡宣扬良好的道德风尚与风俗习惯,并指明善恶的是非明辨标准等。这些训谕诗都集中反映了梅日更葛根对人本身、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思考,因此具有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