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词和相当于词的固定结构,自由词组则属语法学的研究范围。汉语学界对较为凝固的语块,如成语、歇后语等,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一些由词组成的、意义不是那么凝固而又不同于自由词组的语言成分,成为目前研究的薄弱之处。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编写中,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半凝固性的语言单位。但还未曾对语块进行系统梳理,研究较为零散,对汉语语块缺乏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缺乏理论方法的研究。本文借鉴语块理论,首次对“V单+NP”语块进行定性、定量系统分析,尝试探讨汉语语块的基本特征及确立标准。希望本研究能够拓展词汇学的研究领域,为汉语语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些许借鉴,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以146个动作动词与NP所组成的644个语块为研究对象,对这些语块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的构语力。依据动词与NP组构语块能力的强弱,我们将动词分为强构语力动词、弱构语力动词、零构语力动词三类。其中,弱构语力动词所占比重最大,强构语力动词虽然数量不多,但所构语块数量最多。动词构语力的强弱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①动词的及物性;②动词性义项与及物性义项的数量及使用频率;③动词所带NP的语义类型;④动词所处的句法结构及动词与NP的距离。前两个因素都与动词的及物性相关,及物性是动词构语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及物动词虽然带宾语的能力有限,但也可以与充当处所宾语、存现宾语的NP构成语块。2.“V单+NP”语块的语义。整体来看,“V单+NP”语块的语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语义模糊型、语义半透明型、语义透明型。各类语块的语义透明度与其语义构成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①构成成分意义的明晰性;②构成成分的意义与语块意义的对应性。当构成成分意义较为明晰且与语块的意义具有对应性时,那么该语块意义的透明度就增加。语块的语义透明度又与语块的语义理解密切相关。语义透明度越高,语块的语义理解越容易;反之,语义理解难度则增大。语块也会对动词与NP的语义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语块的促动下,动词与名词会发展出新的意义,词组与非独立结构还会发生词汇化,衍化成词。由于有些动词的语义具有不自足性,须依赖其他词语实现语义的完整。所以动词受语块影响的程度更高。由于NP指称有形的事物,而动词表示无形的动作,所以NP语义的变化更容易把握,而动词的语义变化则较为曲折、模糊。构成成分的语义构成了语块的语义,而语块又会促动构成成分语义的发展,从而实现一种语义互动。3.“V单+NP”语块在语言单位连续统中的地位。“V单+NP”语块处于动名复合词与动名自由词组之间,它与复合词、自由词组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V单+NP”语块集合了复合词与自由词组的部分特性,兼有二者的属性。“V单+NP”语块的语义构成类型与动名复合词相同。而相对于动名复合词而言,“V单+NP”语块的离散性更强,这一点又与自由词组相似。“V单+NP”语块体现了整体性与离散性的统一,这是其最基本的特征。4.动词与NP的关联。动词与NP在组构语块时,具有互相选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搭配互选与语义互选两个方面。搭配互选是语义互选的表现,语义互选是搭配互选的根本制约因素。语义互选的具体表现就是动词与NP具有相同义素,动词可以与NP或NP中心成分具有共同的义素。其中,动词与NP中心成分的组配性对语块形成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语义内含关系是动词与NP的一类特殊的语义关系。语义内含关系是指一个词语的语义包含了另外一个词语的语义。动词与NP的内含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动词内含NP的语义,一类是NP内含动词的语义。动词与NP语义内含关系的形成与词语的语义自足性相关。动词语义不自足的更多一些,而名词的语义自足性要强一些。当动词或NP自身不能实现语义自足时,需要借助其他词语进行补足,从而形成语义内含关系。动词与NP语义的不自足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依存关系,语义上的这种依存关系正是语块赖以形成的基础。5.“V单+NP”语块的形成机制。语块的形成主要有五种途径:①源于典故、谚语;②语块化;③典型搭配的扩展;④高频共现;⑤惯用原则的制约。其中,语块化与典型搭配的扩展是“V单+NP”语块形成的主要机制,而高频共现与惯用原则的制约则是制约语块形成的普遍性机制。“V单+NP”语块与其他语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希望本文对“V单+NP”语块的研究,能够为其他语块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