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娟是当代文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李娟散文充满异质化的自然空间与生存空间书写,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所构成的张力等也具有较高的文体识别度。“空间内涵”是解读李娟散文的路径之一。论文将李娟散文所塑造的自然空间、生存空间、内外空间的辩证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空间理论分别对李娟散文中的生存空间、自然空间、内心空间等维度进行阐释,发掘其散文作品中更深层次的空间内涵。生存空间的外向延展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是一种充盈着诗意的景观。李娟笔下的栖居之所也不仅仅是幸福的中心,还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意识空间。以及李娟作品中具有开放性的精神空间,这种在充满张力的异质化空间相互融合之下生成的多元世界,即精神空间与生存空间的第三空间,不论是生存空间、生存空间的外向延展还是精神空间,都是本文作为探索李娟散文中幸福形象的重要途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李娟的文学创作轨迹与她散文中的空间形象,为下面三个章节的具体展开作一总体规划。同时,还梳理了李娟作品的现有研究成果,从李娟作品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是以文化身份与生态文学批评等类型为主。在梳理李娟作品的研究成果之后发现,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空间理论,可以对李娟散文创作中的空间内涵研究的带来一定的提示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选取李娟散文中的荒野、牧场等意象,将其归为生存空间的延展——自然空间这一范畴,以海德格尔在《艺术的真理空间》中所提到的大地、筑居、家园等概念为依托,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空间诗学意趣与审美价值。荒野是自然空间在静态维度的延展。牧场是生存空间在上的外延。因此,李娟笔下的荒野与牧场对读者来说具有别样的吸引力。第三部分从两种意象出发,一种是“家宅”,一种是“转场”。与上一章节在内外逻辑结构上互为补充,本章以家宅这一幸福空间作为介质,通过加斯东·巴什拉的现象学角度去阐释“家宅”存在的可能性。巴什拉认为家宅是幸福的空间,这也为解构李娟的散文中的地窝子、转场等生存空间给予一种全新的思路。在李娟的散文中,这两种特殊的生存空间被其内部世界赋予不同的意义。毋庸置疑,它们在李娟笔下,都是充满幸福、梦想的空间。第四部分,本章从另外一种空间特质出发,辅以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与本雅明的都市空间学说作为理论支撑,分析李娟的内心世界与生存大环境之间的代际矛盾,探讨其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内部空间对外部空间的启示作用。虽然,李娟以“汉人”身份描绘着这个民族的生存空间,以“他者”身份自居。但是,她文字的底色永远是温暖的。李娟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辩证中,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