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早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有意识有步骤地同苏联进行外事交往。中苏(前苏联)两国是毗邻的世界性大国,也是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相同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的考量,中苏双方都将中苏外交关系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国内一穷二白的经济困境以及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中国急需开创一个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外交环境。鉴于苏联在中国民主革命期间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支持,建国后,毛泽东领导新中国建立了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随着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以及新中国实行对苏“一边倒”政策后,中苏两国在经济、文化、国防等领域进行了密切友好的合作,中苏外交关系进入到一个中苏两党高度互信、中苏友谊全面发展的“蜜月”期。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大会上对斯大林批判给中苏关系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蒙上了阴影。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国际战略格局、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分歧日益严重,随着影响中苏关系发展的矛盾在中苏论战不断的暴露,毛泽东对苏外交进入到以追求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新阶段。1966年3月,中苏党际关系因中共拒绝参加苏共二十三大而全面破裂,中苏两党数十年论战因此戛然而止。中苏关系的破裂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家安全和外交事业的发展,但也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变革。在国内左倾政治运动愈演愈烈以及苏联军事威胁日益严重的局势下,毛泽东对苏外交进入到反对苏联霸权、重建国家外交战略格局的新阶段。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外交学等学科知识,全面的考察毛泽东对苏外交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