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稻制种田发生穗发芽是一种自然灾害,几十年来一直是杂交稻种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我国杂交稻制种大省四川,冈优系列、D优系列、Ⅱ优系列杂交制种经常受到穗发芽的威胁,严重年份甚至会影响到种子外调数量,在另一个制种外销大省江苏省,汕优、协优、冈优、特优、Ⅱ优系列制种生产上穗发芽也十分普遍.2007年9月底至10月初的“罗莎”台风使江苏省北部地区的数万亩杂交稻制种田发生不同程度倒伏,伴随着数天阴雨,穗发芽现象严重发生。据盐都、建湖、阜宁、金湖等地反映,许多田块杂交稻种子的穗发芽率超过40%。有些制种农户生产的种子经过筛选、漂选,合格种子产量仅有750kg/hm2左右,经济损失惨重。据粗略估计,全国每年有13.3万公顷左右的杂交稻制种田,年平均穗发芽率在10%左右,由此每年造成的种子损失在3500万kg左右,价值达7亿元人民币,至于重灾年份,损失更加严重。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利用不育系制种时,类似于异花授粉作物,不育系开颖角度大,部分种子稃壳闭合不全,形成裂颖种子。杂交稻制种时为了解决不育系包颈问题,在抽穗期喷施“九二零”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措施,而“九二零”具有促进种子发芽的作用.我国杂交稻主要制种地区在收获前常会遇到阴雨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这些都是造成杂交稻种子穗发芽较重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说种子休眠性强弱是影响种子穗发芽发生程度的主要原因。
赵明等(2004)研究发现生产上常见的籼稻不育系和保持系休眠性相当弱或者无休眠性,恢复系的休眠性大部分较差,少部分具有一定的休眠性,生产上还没有抗穗发芽的杂交稻组合。因此,现在迫切需要改良杂交稻亲本种子的休眠性,培育休眠性较强的杂交稻组合,以经济有效地预防水稻杂交稻制种田穗发芽危害。为此目的,本论文进行了以下5个部分的研究:(1)、水稻不同品种种子休眠性的形成和解除时间的研究;(2)、水稻不同品种稃壳和种皮对种子休眠性影响的研究;(3)、籼稻IRl12-12及其衍生系Ⅱ112B种子休眠性遗传特点的研究;(4)、在杂交稻制种条件下F1的休眠性与亲本的相关以及休眠性的配合力研究;(5)、新选育的强休眠不育系Ⅱ112A的育性研究及产量等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