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论西方“中国形象”的形成关涉到西方文明的自我意识与评价。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误读”是对中国文化的过滤和筛选,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背叛中国文化,是西方文明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去解读中国文明的结果。  二、西方文化视野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历程  “中国形象”展现在西方文化视野中或者是地狱或者是天堂,是对西方文明的否定或超越。它的演变历史就是西方解读和误读中国文明、建构和利用“中国形象”的历史。  从神话时代到中华大帝国时代西方人把存在于远东神话中的古老中国称为“赛里斯”,这是西方关于中国最早的知识。在西方首先揭开蒙在中国头上神秘面纱的是中世纪的欧洲游客,将西方“中国形象”形诸于书的大抵应从《马可·波罗游记》算起。该书描写的中华帝国形象曾深深地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成为那个伟大时代的历史动力之一。  《中华大帝国史》使中国文明彻底进入西方文化视野,变成西方文化传统中可利用的他者形象,它标志着欧洲“中国形象”朦胧时代的结束。中华帝国第一次在西方文本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形象,成为欧洲“中国形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试图调和东西方文化传统,将经过“偏见”式误读的具有浓郁理想主义色彩的中国思想传回欧洲,成就了一种儒学神话。传教士的书签将中国塑造成为欧洲现世的乌托邦。中国文化就像上帝的启示一样影响着欧洲。欧洲越来越重视“中国形象”的文化内涵,它的文明个性变得越来越鲜明,中国是一个道德理想国。  “孔夫子的中国”时代17世纪最后20年“中国形象”从中华帝国过渡到“孔夫子的中国”,赋予了“中国形象”以精神价值。中国文化成了西方救助自身文明的“药方”。沃尔弗、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启蒙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从来华传教士创造的儒学神话中误读到令他们兴奋的思想,孔子和儒家思想曾一度成为他们向封建旧制度和神学权威发起冲击的有力武器。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礼仪之邦,理性之国,文明之土,宽容之乡。  法国大革命和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失败成为欧洲“中国形象”发生转变的催化剂。沃伯尔和笛福的小说塑造了中国在西方文学中主要的负面形象。亚当·斯密、孟德斯鸠、黑格尔等分别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自由精神发展历史的角度诠释了中国停滞不前的原因。至到十九世纪末,世界总体文化对话中的“中国形象”仍未能超越出伏尔泰、黑格尔的界定。  殖民主义者眼中的中国——“黄祸论”时代十九世纪末,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化成了“黄祸论”。这是中西关系史上最丧心病狂的漫骂,比任何思潮更捕风捉影更神经质。尽管如此,歌德坚持认为应努力去理解中国文化,正是中国文学激发了他“世界文学”的宏伟构想。他十分敬慕中国,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是非常进步的。歌德时代之后,中国被看成一种文学象征。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席卷世界的近代化浪潮将中国抛到了后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传教士再次扮演了重塑西方“中国形象”的重要角色。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确定了西方中国人形象的权威话语,近代视野中的中国人形象就此定格了。基督教普世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构成史密斯观察与叙述中国的既定文化视野。  从伏尔泰到黑格尔,中国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是欧洲、欧洲对中国的态度与欧洲的“中国形象”。  “红色中国”和“中国威胁论”时代一战后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再次获得转向光明的机会。斯宾格勒的理论为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研究的勃兴开辟了广阔前景。罗素极力宣扬中国文明的优越性,希望中国文明担当起拯救西方没落文明的历史使命。  浸润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中国威胁论”鼓噪者们反复强调中国是一个与西方国家有极少共同点的国家,为他们制造“中国威胁论”寻找借口。美国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的冷战政策,普遍制造红色恐怖。中国学专家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在西方中心主义“冲击---回应”的模式中研究中国,开创了美国的中国学研究。  美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典型,诸多媒体将“中国形象”妖魔化,广泛散布中国威胁论。他们不遗余力地把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与仇恨转化成使中国扮演着世纪末“魔鬼”角色的动力,分裂中国,孤立中国,遏制中国的发展,把中国变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独行者”。  三、重塑当代“中国形象”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中国形象”与中国文化传统西方“中国形象”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制约着西方“中国形象”的不仅是中国的现实,而且也是西方自身利益的需要,它不断地在西方文化视野内为西方社会所利用。近百年来西方列强武力侵略中国,以及武力征服中国失败后对中国的“文化浸透”和“文化侵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使中国传统文化有机体中渗入了西方文化传统的新成分,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变成一个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文化怪胎,西方文化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族文化自身的特性和独立性。展现在西方文化这一异域文明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却没有随着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同步变化。中国的“西方形象”对中国,西方的“中国形象”对西方,都是一种隐喻或象征。  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与当代“中国形象”的再塑造当今世界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如果西方人顽固地坚持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观点来理解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那只能永远“不识庐山真面目”。中国文化延续了几千年,自有其无法“西化”的特性。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作为主体之间开展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促进东西方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中国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为西方塑造不偏不倚的当代中国新形象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可能。  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中来考察,使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和现时代的要求接轨,这将是中国文化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也为西方通过文化这一特殊视角认识中国、塑造新“中国形象”奠定基础。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促使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世界化早日实现,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健康发展。  如何在文化对话交流时代实现世界文化共享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任何民族都无法奢望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而不被异文化无情地烙上印记。在为解决文化冲突和消除文化壁垒而展开的文化对话时代,不是把东方文化纳入西方文化发展轨道,也不是将西方文化强加于东方文化范畴,而是寻绎一种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形式,使东西方文化思想得以互补和沟通,尊重彼此合理利益,消除冲突,以取得共识、共荣、共存与共享,促使世界文化共享时代的早日到来。  结语许多当代中国人本着重新认知和借鉴“中国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西方中国观,借以追溯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冲突的历史,以便更清晰地认清“中国形象”几百年来在西方的发展变化,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化共享时代的早日实现,显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饮食文化是《红楼梦》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的英译版本,并且对《红楼梦》饮食文化内容的翻译也有着值得肯定的贡献。本文试以奈达提
作为展示民族内心文化积淀的重要艺术形式,诗歌自诞生之日起,便是民族精神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民族自古就是盛产诗人的民族,诗歌更是“阿拉伯人的档案”,翻阅阿拉民族
石川达三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活着的士兵》是石川达三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一部战地小说。日本侵华战争初期,作为中央公论杂志社的特派记者,石川被派到中国战场,在南京逗留了三
雷蒙德·卡佛(1938-1988)是美国当代深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他被誉为简约主义小说流派的创始人,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短篇小说复兴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卡佛在写作手法上汲取前辈
渣浆泵是广泛应用于矿山浆料输送的设备。矿山一直在寻求高效、耐用、经济和维护方便的渣浆泵。1996年,在I号砂泵站安装了一台耐纳特公司生产的100/100耐纳特耐磨树胶渣浆泵输
根据大黄山煤矿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统计资料,本文就采煤工作面顶板失稳及事故的成因机理进行探讨分析。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data of roof accident of coal mining
继续教育的初心在于促进成人主动、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然而,目前继续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初心背离的种种问题,成人的学习需求被遮蔽、经验被忽视、主体性发挥为他为性干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