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构建人工红细胞的工艺研究及其评价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0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范围内血源紧张、病毒污染等问题推动了血液代用品的研究。输血来源有限,且输注后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而国内外科学家对以携氧液作为输血替代品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探索。迄今为止,几种第一代红细胞代用品已经有望获准上市。各种产品有其独自的生理特性、生物活性和副作用。本研究主要从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liposome encapsulated hemoglobin,LEH)的角度出发,作为氧治疗剂进行研发,可能成为今后红细胞代用品研制的发展方向。关于本研究:目的:确定有效制备及鉴定微囊包被血红蛋白和微米级人工红细胞的方法。方法:首先通过低渗法制备高纯度、高浓度的膜蛋白,然后根据界面缩聚法的原理,利用匀速微囊制备喷头,将含有2 ,3-DPG、膜蛋白和血红蛋白水相直接滴入到含磷脂的植物油中,通过高速搅拌使囊心物(2 ,3-DPG与血红蛋白单体、二聚体构建的不稳定的四聚体)的周围形成单个球状膜壳型微囊。结果:微囊包被血红蛋白其微囊呈球状,表面光滑均匀,微囊直径2-5μm(电子显微镜下估算值)。人工红细胞透射电镜:单个包囊颗粒呈圆球状,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稍有凹凸,平均粒径为3μm,最小粒径为1μm;扫描电镜显示:颗粒内部电子密度较高、不均匀,呈纤维状和细颗粒状交错分布,是为血红蛋白。人工红细胞的包埋率为53%,泄漏率在4℃生理盐水中15d释放40.9%。结论:双相乳化法可制备微米级人工红细胞,且具有携带和释放氧气及二氧化碳的生物活性。各种修饰血红蛋白、氟碳乳剂、血红蛋白微囊等技术迅速发展,其中一些已经形成规模化制备工艺。但目前,血液代用品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血液代用品产品仍较困难。因此,本文另一个重要部分是以课题研究的血液代用品为基础,结合世界范围内的最新进展,从血液代用品的评价角度出发,探讨血液代用品的评价参数,围绕血液代用品的理化性质、有效性与安全性、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其他文献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五条:“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吴鞠通在自注中解释说:“故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检验人工红细胞(微囊包被血红蛋白)作为运氧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较佳换血方式,进行大鼠换血实验,通过血常规、血气、血液流变学及病理学检测,
<正>近年来,临床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逐渐增加,其抵抗力下降又常伴发肺部感染,此时若出现败血症、糖尿病酮症,则属临床重症,治疗颇为棘手。对此,笔者曾用清营化痰法救
<正>近日,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博士郑明彬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马轶凡等专家,在纳米人工红细胞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在着名国际学术刊
员工在工作中的创造力的表现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员工创造力的定义及其测量,其次介绍了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团队
血管分布紊乱和细胞增殖过快,导致实体肿瘤内部形成乏氧环境,严重限制了光动力治疗的作用效果。本文以聚合物内核包载光敏剂吲哚菁绿/血红蛋白复合物,包覆类似细胞膜的磷脂外
<正>科技日报北京电,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博士郑明彬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马轶凡等专家,在纳米人工红细胞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在著名
中国古代专门学校诞生久远,其中书学、算学、律学、医学、天文等领域在办学实践与历史变迁中,其课程、教法、考核等诸多方面均趋于规范与成熟。在凸显学术官守、精英教育、技
<正>目的通过大鼠动物实验,验证血液替代品——人工红细胞是良好的运氧载体,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救治方面,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首先构建最佳换血模式,并以此模式用人
会议
<正>近期,我读了素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美誉的《曾国藩家书》,感触颇多。当年初中历史课上第一次听到曾国藩这个名字,感觉老师并没有多加描述,他也就只是试卷上的一个选项,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