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当今全球旅游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单一的门票经济已无法让景区生存发展。旅游与文化融合,旅游与科技融合,旅游与生态融合等已成为景区改造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论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统计、实证案例分析、数学分析等方法对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础条件分析、项目需求分析和必要性分析、项目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方案、项目建设实施进度与计划、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方案、投资项目效益分析、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等进行了全面论证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发挥品牌、市场、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充分整合黑龙潭景区、密云县、北京市的生态、历史、人文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休闲、农业等产业融合,为游客和市民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观光游览、赛事活动、演艺民俗、科技旅游、科普教育等精品型的文旅服务,以及影视、图书、网络等旅游衍生服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大快乐经济,打造“黑龙潭”高端旅游产业链和全球知名旅游品牌,力争申报成功“全国驰名商标”,升级“美丽黑龙潭”和“幸福黑龙潭”,为北京、全国景区提档升级示范探路,全面提升北京市文化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密云县打造“绿色国际休闲之都”。2.项目在前期扎实论证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潭景区总体规划》,以白河峡谷文化旅游改造升级为突破口,形成示范探路效应,逐渐全面提档升级黑龙潭景区。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黑龙潭民俗演艺大舞台建设、水上球幕动感影院建设、艺术家采风创作示范基地建设、休闲露营基地改造、十里花海建设、系列民俗节事活动开发、系列现代休闲体验活动和赛事开发等七个部分。3.本项目在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有以下几点结论:(1)项目主要从景区门票、民俗演艺舞台票房、实景剧票房、球幕影院票房、艺术家采风创作食宿、文化活动赞助、旅游纪念品销售、露营食宿、酒店食宿等八个方面产生收益。项目的销售收入将从2015年的4,146.25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3,095.75万元。同期项目利润将从1,368.79万元增长到5,525.85万元。项目年均利润为3,955.53万元,项目年均利税为5,601.07万元,投资回收期为2.30年,投资利润率为60.02%,投资利税率为84.98%,具有可行的收益率。财务内部收益率99%,具有可行的收益指标。全投资回收期2.30年,投资回收期合理。(2)龙头带动,推动京郊、北京的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在司马台长城修缮尚未开放、密云水库持续关闭、白龙潭免费开放的现实条件下,除了黑龙潭景区,密云县缺乏品牌、龙头景区。整个京郊地区除了门票经济、简单娱乐休闲外,尚无能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开心、愿意常来的精品景区。项目为其它景区提档升级示范探路,能够推动北京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动密云县建设“北京市旅游综合示范区(县)”。(3)产业化带动,推动本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项目以景区庞大基数且不断增长的游客为主要消费群体,以产业化带动以民俗演艺及其它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保护+传承+开发”的良性循环,也为我国其它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案例借鉴。(4)创新带动,为国内外游客、市民提供大众化、精品化、新颖化相结合的服务。项目一是为游客提供剧场式民俗演艺服务;二是为游客提供集民俗、生态、科技于一体的实景剧服务;三是为游客提供以高科技为核心,更强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体验的球幕影院服务;四是为艺术专业人才提供野外采风创作生活空间;五是为游客、市民提供民俗活动、赛事;六是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满足了国内外游客对旅游服务升级的需求,引领了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5)创意带动,搭建密云旅游、北京旅游对外交流的平台。项目通过旅游与文化、科技、演艺、艺术等深度融合、创意开发,打造了一批新服务、新业态,客源市场广阔,能推动北京的山水人文走出国门,展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正能量。(6)模式带动,促进中华文化真正影响人的内心和走出去。项目以体验、娱乐、休闲、高科技等多种新载体,通过对我国本土文化传承开发,以演艺、展示、活动、赛事、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宿等雅俗共赏的形式,让国内外更多的游客能够通过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方式,感受中华文化、山水大观的神秘魅力,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7)就业带动,促进大批文化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项目一是促进黑龙潭景区不断扩张壮大,带动周边农民转移就业,逐渐减少、清退杂乱无章的作坊式农家乐,解决水库、山区农民“上楼”后的就业问题,为新型城镇化中的就业、产业带来示范效应;二是为大量的演艺、会展、民俗、艺术等专业人才带来市场机会和展示平台,在与直接市场接触服务中培养大批文化专业人才。4.本项目符合北京市、密云县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发展基础较好,功能方案成熟,财务指标可行,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公益性和示范探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