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亚矮星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天体,被认为是处在极端水平分支阶段的恒星,所以又被称为极端水平分支星。理论上,一般认为热亚矮星是中心氦核燃烧天体,核外有极薄的包层。它们的有效温度介于20,000K~80,000K之间,重力加速度log(g)介于4.5~6.5(cgs)。由于这类天体具有较高的有效温度,所以它们在短波段有较高的辐射能量。因此被认为是椭圆星系中紫外源的候选体。观测上,有很多热亚矮星处于双星系统(约占热亚矮星总数目的2/3)。热亚矮星双星形成渠道一般考虑有三种:公共包层抛射,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和双氦白矮星并合。我们主要研究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渠道形成的热亚矮星双星系统的性质。我们利用PPE恒星演化程序系统的计算了守恒和非守恒情况下2~6.3M⊙的恒星演化,给出了能通过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渠道形成热亚矮星的初始双星系统的参数和最终形成的热亚矮星+主序星双星系统的参数。我们详细讨论了守恒和非守恒情况下,稳定的物质交流开始于主序和赫氏间隙对最终产生的热亚矮星的影响,发现当稳定的物质交流开始于主序时,较大质量(如:主星初始质量M1i=3.55M⊙)的恒星也能产生B型亚矮星。计算表明,在守恒情况下,当q≥4.5时,不能通过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渠道产生热亚矮星;而在非守恒情况下,当q=4.5时,仍能通过该渠道产生热亚矮星。我们通过双星演化自然地给出热亚矮星的包层质量,并给出不同类别(sdB,sdOB和sdO)热亚矮星的包层质量的可能范围。此外,我们还给出了通过稳定的RLOF渠道形成的热亚矮星(在热亚矮星+主序星系统中)的质量的分布(与观测可比)和热亚矮星+主序星系统的轨道周期的分布(与观测可比)。我们发现随着质量比的增加,通过此种渠道形成的热亚矮星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从十天到几百天左右;守恒演化下,轨道周期分布的峰值在135.0天附近,在50天附近有极值,非守恒演化下,轨道周期分布的峰值在30.0天附近。根据计算结果,我们相信,随着观测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长轨道周期热亚矮星双星系统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