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崇尚理学,统治者虽然对佛教施行既扶持又压制的双重措施,但总体上对佛教发展并未绝对压制。于是佛教逐渐扭转了唐末五代的衰败气象,获得了长时期平稳、健康的发展。宋代佛寺众多,既是沙门高僧的修行之地,也成为文士群体出入盘桓的理想之所。宋代文人多喜谈佛参禅,游赏佛寺,与僧人往来,创作了大量与佛寺相关的诗篇。这些诗篇有的记录佛寺中的文士活动,有的是对佛寺的深情题咏,在宋代诗苑中闪耀着璀璨的佛教文化。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整体考察宋代文人与佛寺的关系,揭示宋代诗歌描写佛寺的特点:第一章简要说明宋代理性的佛教政策,阐述佛寺的重要文化意义。从佛寺所具有的环境、艺境、佛境等方面,探讨佛寺文化对诗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二章结合诗歌文本,重点考察宋代诗人对佛寺的主观兴趣。首先,佛寺园林以其相对开放的姿态,招致了文士在其中举行游赏、论禅、酬唱、赠别等活动。其次,佛寺园林本身具有自然效应,更重要者,佛教将“清凉”一词佛教化,赋予其“涅槃、寂静”的佛教意蕴,这便使得佛寺成为了文士理想的避暑之所。再次,宋代僧人大多参禅,诗人常前往寺中与之谈禅论道,从而留下了禅意浓郁的诗篇,有的诗篇还凸显着寺僧淳朴好客与淡漠遗世等鲜明的形象。第三章专门关注宋代诗人对佛寺的题咏。佛寺具有三种存在形态——富丽庄严的敕造佛寺、幽深寂静的山台野邑、清冷衰败的废寺古院。而诗人对这三种佛寺的题咏则分化出三种不同的诗歌风格,昂扬壮观、深邃悠远、寂寞荒凉。此外,寺院的花木也是诗人倾心吟咏的对象。压沙寺梨花名声甚著,曾吸引诸多文士为之吟咏,以至形成了多次文人雅集,很具有代表意义。寺院中的古木以其独特的形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往往能赢得诗人的激赏,寄托诗人深沉的情思。第四章以北宋的张耒与宋末元初的陈著作为个案,辨明其与佛寺的情缘与诗歌创作的主旨内涵。张耒一生仕途偃蹇,在宦途中曾多次寓居佛寺,受其心境起伏变化的影响,张耒诗歌包含有恬淡闲适与惆怅郁闷两种不同的情调。陈著身处宋末元初之时,无意出仕,一心纵情林泉,萧然自适,频频与僧侣相往还,其诗歌往往表现出豁达放旷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