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重利益求速度的建设模式除了带给我们高度发达的城市之外,也在一点点磨灭属于城市原本的印记。面对粗放式开发所呈现的诸多有关城市文脉缺失的问题,“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逐渐走上历史舞台。自此,对于历史环境传承和地域特色发扬的问题得以被重新关注。更多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身处历史环境中的建筑究竟该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场地之中,又该如何与历史环境相调和。建筑形态与城市历史环境的协调越来越被社会及行业重视,基于建筑应该关注环境要素的基本观点,而衍生出消隐的理念,以使建筑最大限度地融于城市历史环境。本文立足于城市更新时代的大背景,将城市历史环境及建筑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消隐理念的指导下,建筑形态与城市历史环境的共生问题,并提出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消隐的设计原则。同时对当下国内、国外的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大量搜集与归类,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在对其进行深入了解的同时总结归纳出指导性的设计策略和手法。论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为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的论述,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阐述。第二章为基本解析部分,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城市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的现存问题和公众需求,结合建筑消隐设计的理念解析,总结建筑消隐与城市历史环境诉求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处于城市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形态消隐设计原则——协调性;强化性;意象性,为下文的研究内容奠定基础与前提条件。第三章分别从体量、界面和空间三个方面提出映射文脉结构的体量协调策略、契合地域审美的界面可读策略、以及满足心理诉求的空间营造策略。第四章,针对上一章节中提出的建筑体量、建筑界面和建筑空间的形态消隐策略,进一步总结提出历史环境中建筑形态的相似、对比和转译消隐手法。本文从环境整体观和历史环境文脉延续的视角出发,研究衍生于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建筑形态消隐设计,探索建筑体量,界面和空间与历史环境精髓的耦合关系。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成为城市更新时代下建筑设计理论中的一部分,并对历史环境中建筑设计实践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