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决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利益主体中的分配。不同的股权结构表明不同的权力分布和利益分配,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公司中的地位与投资目的不同,会使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公司业绩。因此,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息息相关。因而,在设计公司治理结构时,应当首先设置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普遍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特点,从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实事求是的分析这些影响的作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消除之,对上市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针对所研究的内容,本文依据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采用因子分析、Kruskal-WallisH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分析,得出了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结论,主要包括:较之相对集中型的股权结构而言,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从各持股主体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来看,国家股、流通股对公司业绩存在负的影响作用,其中国家股的负影响并不显著,而流通股则具有显著性,法人股则对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此外,机构投资者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其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管理层持股比例虽然与公司业绩相关系数为正,但并不具有显著性。基于这些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改变我国上市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业绩的六点相关政策建议,包括:改变一股独大,构造存在股权制衡的相对集中型股权结构、解决国有股所有者缺位问题、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通过改组改制等手段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加快管理层持股等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完善措施加大对投资者利益保护和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监管力度等。
全文共分五部分,首先提出了选题目的及意义,并对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以及管理层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治理进而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而据之分析了股权高度集中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然后以2002至200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最新数据为样本,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如何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的;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了改革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公司业绩的六点相关建议。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因子分析法构造了全面综合反映公司业绩的综合指标体系,用最新的上市公司数据对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数据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将股权控制类型的划分进一步精确化。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仍存在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样本仅限于最近三年,无法与之前年份进行分阶段比较,研究内容仅从股权高度集中角度出发,没有针对股权流通问题进行专门分析,难以为股权分置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以及综合业绩指标体系的构造缺乏非财务指标等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