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宓庆(1939-)是对我国翻译界有重大贡献的学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他目前的著作共计11部,发表论文数篇,均刊登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等一系列核心期刊上,其著作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开拓和指导作用,他提出的都是翻译研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对具体的翻译操作有指导意义。由于其在翻译理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决定为其出版《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
刘宓庆面对目前国内翻译学只重实践,不重理论的现实,提出了翻译理论建设的必要性,指出翻译实践必须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在精心研究我国传统译论和西方译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他又注意到我国当代翻译界有一些学者,不顾我国的现实情况,正盲目跟从西方的翻译理论,因此他提倡即要继承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又积极吸取西方翻译理论的精华,最终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及翻译理论体系的目的。
刘宓庆本人涉猎很广,他的翻译理论形成即受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又受到西方一些文化流派的影响,本文主要谈其中三个文化流派对刘宓庆的翻译理论形成产生的影响。
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刘宓庆的生平、主要作品、本研究的意义、国内研究情况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介绍影响刘宓庆早期思想形成的结构主义思潮,其中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刘宓庆的翻译理论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如刘宓庆对整个翻译理论划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就受到了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索绪尔的影响。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谈分析哲学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对他的思想的影响,如翻译是“语言游戏”,整体性整合理论的提出等。第四部分其实是第三部分的扩展,主要谈功能主义对刘宓庆翻译理论形成的影响,使其最后形成了静态研究为体,动态研究为用的翻译观,提出了以“功能代偿”替代“对应”的翻译策略。第五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
刘宓庆作为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家的杰出代表怀有拳拳的爱国之心。他提倡站在文化战略高度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提出了以汉语为“本位”,以英语为“外位”汉英翻译理论。他在对西方的文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之后,强调指出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要有中国特色。他是比较少有的对国学和西学都有深入研究的翻译理论家,因此对刘宓庆的研究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