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课题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经皮内镜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PED)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临床疗效,主要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3月、6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随访过程中手术并发症,以评价PED和PLIF治疗单节段LS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分析手术前后影像资料改变与临床症状改善的关联性,从而为临床手术明确责任节段及充分减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住院部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单节段LSS而行PED或PLIF手术的患者。2.采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配到PED组30例,PLIF组30例。3.调查并统计患者的基线因素(年龄、性别、病程等),以及患者术前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以确定两组患者的基线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4.由同一批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手术医生完成手术,手术根据术前的测量进行减压,以减少手术技术方面带来的误差,分别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第7天、3月、6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随访过程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对PED组患者在手术前、术后第7天、3月、6月进行CT及MRI检查,测量四个时间点的最窄椎管横断面积、症状侧最窄椎间孔面积、症状侧侧隐窝矢状径,对比手术前后VAS、JOA、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之间的差异,以及术前术后PED组临床症状改善和影像学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均完成随访,其中PED组30例中,L5/S1节段狭窄13例,行后路椎板间入路9例,侧路椎间孔入路4例,L4/5节段狭窄15例,后路椎板间入路4例,侧路椎间孔入路11例,L3/4节段狭窄2例,均行侧路椎间孔入路。调查并统计患者的基线因素(年龄、性别、病程等),以及患者术前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3月、6月的下肢VAS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对神经根进行有效减压,有效缓解单节段LSS患者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两组患者三个时间点的腰椎JOA评分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三个时间点的0DI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改善患者JoA评分及oDI评分,两组患者随访过程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可见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显著改善单节段LSS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手术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3.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是(90.33±8.60)min与(148.67±8.90),术中出血量(37.17±9.16)ml 与(199.33±25.18)ml,住院天数(9.13±1.81)d 与(16.43±1.30)d,经比较PED组相对于PLIF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住院天数短的优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PED治疗单节段LSS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住院天数短的的优点。4.影像学参数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无明显相关性(P>0.05)。最窄椎管横断面积、症状侧最窄椎间孔面积、症状侧最窄侧隐窝矢状径在术后三个时间点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的改善与最窄椎管横断面积、症状侧最窄椎间孔面积、症状侧最窄侧隐窝矢状径有一定关联性(P<0.05),手术过程中对这些部位的狭窄进行有效的靶向减压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结论:1.对于实施经皮内镜减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应在术前详细分析影像学资料,明确病变部位,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制定手术方案,术中充分的靶向减压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手术目的。2.经皮内镜减压术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确切,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症,可实现经皮内镜减压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具创伤小、安全、恢复快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