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它语义范畴相比,汉语学界对目的范畴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本文在功能语法学的理论框架下,选取现代汉语目的范畴中的四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目标是对目的范畴研究中的传统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尤其是对前人没有专门探讨过的一些问题加以关注,力图揭示出相关语法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以深化语法学界对汉语目的范畴的认识。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目的范畴的语义基础与语法形式目的范畴建立的语义基础表现为意图性、“行为-目的”关系、事件状态的变化和非现实这四个基本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也是判别一个句子或结构是否为目的小句的基准。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的句法表达形式包括目的复句,带有目的标记的单句,无标记目的表达式和“V+目的宾语”结构等四种类型,它们在目的语义表达的原型性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统。二、目的标记的形成模式及其类型学特征人类语言的语法化既有强烈的共性倾向,也有不同的类型变异。在以历时语言学的视角讨论现代汉语目的小句连接标记的语源概念和演变路径的基础上,对这些目的标记的形成模式加以跨语言的审视,可以看到汉语目的标记的语法化演变所体现出的人类语言的共性特征以及汉语自身的类型特征。三、目的小句语序模式的认知理据现代汉语中目的小句有前置与后置两种共存的语序模式。已有的研究都难以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基于对“行为-目的”关系心理表征方式的考察,可以看到意图和目的这对概念对汉语目的范畴的研究至关重要。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仅是目的小句语序模式确立的理据,同时也是目的标记系统形成的理据。四、目的小句主语的隐现及其制约因素现代汉语中,目的小句主语的隐现在根本上是语境和句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情况下目的小句的主语是选择性出现的,但有时却是强制性隐去的。主语的选择性出现与语境的滤补功能有关。主语的强制性隐去则受到了句法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