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苏报案与曾格案比较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s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出现之前,报纸作为唯一的大众新闻传媒,成了新闻发布的最主要渠道。因此,通过横向比较法来研究中西两国报纸的发展,并通过对其中个案比较分析来考察中西两国不同的新闻传播观就有着积极的意义。苏报案和曾格案是中美两国历史上第一个因言获罪的报案,两个看似相似的案件却出现完全不同的结局并给两国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这其中必然有着一些值得关注的因素在影响着两个案件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相关史料,结合两国当时不同的历史背景,比较研究这两个案件的案发经过、审讯过程及案件对两个国家的不同影响,找出个中影响案件的因素,分析出中西不同的文化观念给国家带来的不同影响。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总结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学术史进行了梳理。  第二章为背景比较研究,对两个案件发生时两个不同国家的背景作了比较分析,一方面,阐述了清末的政论报刊与政治思潮,尤其是重点阐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租界这样一个特殊地域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描述了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新英格兰的商业成了报业的先声以及当时政治局势的加剧都为后来曾格案的发生铺成了道路。  第三章为案件比较研究,主要笔墨用于比较两个案件的审判过程,从两个案件审理过程透视影响两个案件的因素,并从法律角度对当时两个国家的法律依据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章为案件的影响,从两个类似案件出现两种不同结局出发,分析两个案件给两个国家带来的不同影响,认为在苏报案与曾格案的背后,凸显的是中西方历史文化根源的差异。  第五章为结论与讨论,在以上史料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结论,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媒体在重新展现活力的同时,新媒体也以独特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媒体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充分展现独特的魅力。于是,受众喜
期刊
本文从电视产品的价值属性出发,借助产业价值链理论这一工具分析研究电视产业的价值构成和增值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电视产业的多元化赢利:即制作高质量的电视内容产品,并围绕
漫画最早出现并流行于欧洲,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上个世纪初,中国的读者开始从报纸刊物上接触到了这一形式。而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
天津航运指数下设的沿海集装箱运价指数包括沿海集装箱出港运价指数(以下简称出港指数)和沿海集装箱进港运价指数(以下简称进港指数),2014年10月共发布19次,指数整体振荡上涨(见图1)。10月8―10日,出港指数小幅上涨,进港指数连续下滑,沿海集装箱运价指数略有回落;10月11日,出港指数大幅上扬,带动沿海集装箱运价指数单日上涨16.10点;10月13―15日,出港指数企稳,进港指数窄幅振荡,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