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近年来我国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从2009年~2013年禽流感流行病学监测期间分离到的60株H3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表面基因的序列分析,在此基础上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毒株进行全基因序列分析、抗原性分析及对BALB/c小鼠和SPF鸡的感染性试验,综合评价我国家禽H3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生产以及对我国禽流感综合防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分离到的H3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表面基因的序列测定,发现病毒株主要以H3N2和H3N8亚型为主,但也存在少数的H3N1、H3N3、H3N6亚型禽流感病毒,说明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NA基因来源复杂,变异较大。全基因组遗传演化分析表明,病毒基因组来源差异较大,除NS和N8NA基因外,其余基因均属于欧亚分支,与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诸多亚型禽流感病毒亲缘关系密切,同源性较高,如Hl、H2、H4、H5、H6、H7、H9, H10、H11等。个别节段与人源、猪源及马源的流感病毒同源性较高,提示有可能已经发生基因重排。基因分型结果表明,我国H3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型众多,差异较大,说明其来源的复杂性。22株病毒的抗原性分析表明,分离到的H3亚型禽流感病毒可大致分为4个抗原群,各亚群间抗原性差异显著,表明我国H3亚型禽流感病毒其抗原性的多样性。20株病毒的BALB/c小鼠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6株病毒不能感染小鼠,感染的14只小鼠仅能在肺脏和/或鼻甲中检测到病毒的存在,但均不能使小鼠死亡,表明我国H3亚型禽流感病毒目前尚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全身复制的能力。8株病毒的SPF鸡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感染鸡后,病毒的排毒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一些感染鸡仅通过喉头向外排毒,另一些感染鸡能通过喉头和泄殖腔同时向外排毒,且在鸡群中具有良好的水平传播能力,鸡感染病毒后多处脏器均能检测到病毒的存在,表明水禽源性病毒对陆生家禽的适应能力差别较大。本研究较为系统的阐明了我国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病毒来源的复杂性、抗原性的差异显著以及基因型众多,均有可能为今后的禽流感病毒防制工作带来困难,尽管尚未具有对哺乳动物造成全身性感染的能力,但存在有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提供基因节段的可能,且病毒基因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提示我们做好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