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土司的国家认同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0~18世纪永顺土司为研究对象,对集权的中央政权之下,处于武陵山区——内地边缘——的永顺土司的国家认同展开分析和讨论。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永顺土司对历代中央王朝的认同是逐步形成的,其历经了雏形期、形成期和发展期等历史过程。永顺土司认同历代中央王朝,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和保有既得利益,企图借助中央王权来确认和提升自身地方统治权力的合法性,进而巩固土司政治。在王朝国家时期,永顺土司的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依据传统政治结构和儒家政治文化而来的王朝政权认同,还有基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而来的历史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本文对永顺土司的国家认同的研究分四章进行。第一章对永顺土司的概况进行了介绍。主要从历史地理环境、建制沿革与地域分布、世系传承三个方面论述。第二章探讨了永顺土司国家认同形成的历史过程。将永顺土司国家认同形成过程分为雏形期、形成期和发展期等三个时期来论述。第三章论述的是永顺土司的国家认同内涵的形成。从承担义务是国家认同的基础、维护统一是国家认同的核心和袭替朝拜是国家认同的表征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第四章主要论述的是永顺土司国家认同的历史动因。讨论了永顺土司国家认同发生的逻辑起点是王朝国家的存在。具体分析了永顺土司国家认同的物质追求、权益诉求和利益维系。
其他文献
社会流动是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的移动。当前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主要表征为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经商等非农性就业行为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性是跨文化地表现出来的人类普同思想和行为特点。文化是人类群体共享的思想、行动和感觉的方式及产品,也是各民族生活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自贡彩灯为具体研究对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入手,以自贡彩灯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为研究重点
穿行于藏区,随处可见堆放在山头、山坡、桥边、渡口、河湖周围,以及村寨入口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的石堆,这些石堆被称之为“玛尼堆”“玛尼石刻”,或简称为“玛尼石”。和日村的石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主要实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管理政策。土司制度的研究系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四川是元、明、清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地区之一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结构中的每个单元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且部分的功能是为整体服务的。民间信仰作为布朗族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积极的与其他社会文化事项互动,还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