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到诗—中国古代儿童形象之教育意蕴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jie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比较发达的,教育对象一般都是儿童青少年,所以提到教育我们自然而然的都会和儿童青少年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认识儿童便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古文明中,诗词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教材,学习古诗词中的内容,能够让儿童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作为古代儿童学习的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其中描述儿童生活、儿童形象的内容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仔细分析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中真实、生动的儿童形象不多,很多儿童在诗中只是一个映衬或者说代表一种儿童精神。现代研究关注古诗词中儿童形象的不多,且多从文学的角度,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其儿童形象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所以本论文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古诗词中的儿童形象。笔者在分析诗词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却可以得出另外的结论:中国诗歌中的儿童形象是“以虚写实”的儿童,诗歌中的儿童活动是永恒的如“牧童遥指杏花村”,其实不是哪一个具体的儿童,在中国文化中,“清明祭扫活动”与“儿童”就这样定格于天地之间了。这是极其真实的中国精神,而且是中国诗歌最高明的地方。所以,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中的儿童,是一个近乎永恒的意念与精神,是一缕精魂。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上升到意念、精神与精魂的境界。本论文从古代的一些文献和《千家诗》以及《唐诗三百首》中选取带有“儿童”字眼的古诗作为研究的样本,用以分析古诗词中的儿童形象。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归纳法来分析古诗词中的儿童形象,从解诗、对教育的渲染、对儿童的渲染、人生境界、现代教育理论的关照以及如何把这首诗教给儿童这六个方面来认识儿童形象,试图通过诗词中的儿童形象反思当下的教育。《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词至今仍脍炙人口,其中的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青少年,希望本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明晰古诗词中儿童形象的教育意蕴,为当下的儿童教育提供些许帮助。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推进,爆破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爆破产生的毒气、振动、噪声等灾害控制成了一大热点,其中以应用萨道夫斯基公式对爆破振动预测和控制最为常见。而天然
通过对几种污泥样品进行热重分析,研究污泥的燃烧特性.根据燃烧实验所得的热失重曲线,对几种污泥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采用Phadnis法和微分法相结合的
音乐表现过程中的音准是相对的概念,由于音乐风格流派的迥异,各音程关系的实际距离也不尽相同。音准的问题与律学密切相关,最具有代表性的律制有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三种。三种律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又互相矛盾。竹笛作为固定品位乐器,由于其音准可以通过气息变化、口风控制来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它对不同的律制有较强的适应性。要想充分认识三种律制的矛盾并在竹笛演奏中解决这些矛盾,则要
试验用两个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双72"和"浙油758"研究了Ca(NO3)2溶液引发对油菜种子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通过引发来提高大田直播油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