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访观察中低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患者行改良去瓣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Flap-free epipolis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 Flap-freeEpi-LASIK)术后临床效果。着重研究样本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眼压、角膜刺激症状、Haze、角膜曲率等一系列指标。探讨该手术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可预测性、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选择2011年5-7月间在我院行改良去瓣Epi-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共120例(240眼),并分为三组。将40例(80眼)中低度近视患者设为中低度近视组,40例(80眼)高度近视患者为高度近视组,40例(80眼)超高度近视患者为超高度近视组。各组等效球镜分别为:中低度近视组(≥-2.0D且<-6.0D)、高度近视组(≥-6.0D且<-9.0D),超高度近视组(≥-9.0D且<-14.0D);各组柱镜均在(0.00D~-2.50D)范围内。术后对各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研究术后裸眼视力、眼压、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角膜刺激症、Haze、角膜曲率等指标。结果:1.各组术后早期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月、3月、6月、12月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比较,术后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3.仅超高度近视组2眼术后裸眼视力未达到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acuity BCVA)(达到目标矫正视力),其余均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各组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超高度近视组术后UCVA与术后目标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UCVA与术后目标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度、超高度近视组术后BCVA与术前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各组间安全指数及有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术后眼压稳定,较术前明显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各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各组早期均出现角膜刺激症状,高度、超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各组术后3月Haze发生率均达最高峰,以后逐步减轻,但都未超过2级;超高度近视组Haze发生率高于高度近视组、中低度近视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11.各组术后角膜曲率稳定,组内术后1月与术后12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改良去瓣Epi-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能显著提高视力,且部分患者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能达到治疗中低度近视同样效果。2.改良去瓣Epi-LASIK术后,高度、超高度近视组同中低度近视组比较,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3.改良去瓣Epi-LASIK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术后视力稳定,无明显屈光回退现象;术后眼压稳定,Haze发生率低。4.改良去瓣Epi-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拥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