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防治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nn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大鼠移植物血管病变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物血管病变模型以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进行干预研究。 方法:将64只Wistar系和SD系大鼠分为两组:即同基因移植组(Wistar→Wistar)和异基因移植组(Wistar→SD)各32只。取供体胸降主动脉移植入受体腹主动脉,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胸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术后5、15、30天移植动脉病理改变,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血管管腔面积、内膜及中层面积变化。 结果:移植术后30天,异基因移植组移植动脉出现显著的内膜增厚。典型的病理改变包括新生内膜形成、平滑肌细胞的移行、增殖以及内外膜炎症细胞浸润。而同基因移植组移植动脉与移植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用大鼠胸腹主动脉移植方法复制移植物血管病变模型是可行的,其病理改变类似于人类移植物血管病变的病变特点。此模型可用于移植物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进一步研究。 第二部分紫杉醇对大鼠移植物动脉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紫杉醇对同种异基因大鼠移植动脉硬化的影响,探讨紫杉醇对移植物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及机制。 方法:Wistar大鼠32只,SD大鼠16只,按供、受鼠基因不同分为3组(每组8对):同基因移植组(Wistar---}Wistar)、异基因移植组(Wistar→SD)和紫杉醇治疗组(Wistar→SD),施行胸腹主动脉移植术。紫杉醇治疗组术后应用紫杉醇进行治疗,其余两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术后30天取出大鼠移植动脉,分别在电镜和光镜下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形态学测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用TUNEL法检测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凋亡。 结果:术后30天紫杉醇治疗组移植动脉的内膜增生厚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均明显低于异基因移植组(p<0.05),而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指数则明显高于异基因移植组(p<0.05)。 结论:紫杉醇可以明显抑制异基因大鼠移植动脉内膜增生,防治移植物血管病变。其机制与抑制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及减轻受体对移植动脉的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第三部分紫杉醇对大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基因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术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①移植对照组;②紫杉醇小剂量治疗组;③紫杉醇大剂量治疗组;④环孢素A(CsA)治疗组;⑤紫杉醇小剂量联合CsA治疗组。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测定各组移植术后5天外周血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水平以及CD3+、CD4+、CD8+T细胞比例并计算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比值(CD4+/CD8+),光镜下观察移植心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结果:紫杉醇大剂量、小剂量治疗组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移植对照组明显延长。术后5天病理学检测显示,紫杉醇和CsA均能减轻排斥反应对移植心脏的损害;外周血IL-2及CD3+、CD4+、CDS+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也较移植对照组降低,而IL.10则较对照组升高;小剂量紫杉醇与CsA联用效果优于两者相同剂量单用,在抗移植物排斥反应上具有协同性。 结论:紫杉醇能减轻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并能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紫杉醇与环孢素A在抗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具有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探讨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Xeno-ADM)移植后胶原的变化情况,评定其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可行性。为解决临床中大面积深度创面的修复这一难题,寻找安全、有效、来源广泛的覆
目的检测核因子-kappa Bp65(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与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PKC-α)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
本文研究目的:对氨基乙酰丙酸(aminolevulinicacid,ALA)在激活淋巴细胞中的聚集情况、光动力疗法的条件以及选择性清除淋巴细胞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初步探讨该方法清除淋巴细胞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