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一直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给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主要体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就业、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又给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技术的进步、装备水平的提高、设施建设的完善、财政实力的增强等方面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已成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如何统筹谋划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带动作用,是摆在政府和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相互关系—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为主线,在农业现代化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技术变迁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以及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水平和融合质量。首先,本文在探讨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应用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的动态经济学方法,对我国1990-2012年各个省市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工业化的冲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有收敛的趋势,并且有一定的持续性。同时,文中还探讨了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具有持续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正向拉动作用缺乏可持续性。其次,进一步构建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证模型,并以我国199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指数以及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指数分析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水平以及与理想水平的偏离。并且,将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作为经济绩效指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以及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对经济绩效指标的影响,以此作为评价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质量的依据。再次,在描述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经验。(1)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促进“三化”协调发展。(2)加深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推动“三化”顺利协调发展。(3)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4)加快农业法规建设,保障“三化”协调发展。(5)重视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机构,增强现代农业抗风险能力。(6)保护环境,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性。最后,本文根据前文实证结果,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下,从农业人口转移、完善产业链条、增加科技投入和放松土地转让等方面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为积极稳妥的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内在机制,构建了面板VAR模型,应用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的动态经济学方法,对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构建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证模型,并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融合水平和融合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三,本课题研究样本丰富,包含了从1990-2012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结果可靠且具有比较普遍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