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是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将女权主义理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妇女解放思想中,形成了自己流派独特的理论和主张。[1]该流派一直追问的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人处于怎样的位置?她们是客体性的存在,还是主体性的存在?可以说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存在由来己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女性一直以“他者”的身份存在着。由于女性长久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因此她们一直在为争取自身权利的平等与自由而奔走疾呼,这也是一直以来世界范围内女性解放运动的初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因为它关乎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解放。200多年前,德国的马克思、恩格斯曾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观点,系统性的分析和阐述了女性地位、权益以及如何实现妇女解放等基本问题。而其后近一百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问题分析研讨的基础上,立足于女性“他者”这一第二性的处境,探讨女性如何突破本体性困境,超越绝对“他者”的地位,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独立。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相比,波伏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受压迫的复杂成因的分析,指出女性从他者走向主体,需要进行行为和观念上的升级。也就是说,她认为女性不仅要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还要形成女性主体意识。可以说,时隔一百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了空间对话。波伏娃的《第二性》可谓是其一生最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曾被誉为西方女性的“圣经”,奠定了波伏娃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著作从生物、心理、历史乃至文学等多重视角,通过对女性生活和境况的详察,揭示出“女人是他者”的悲天悯人的命运,指出女性从古至今无法摆脱被凝视、被规范、被束缚的生活状态;深刻阐发了女性他者处境及女性气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成因,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乃是男权制的压制;唤醒了女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权利意识。正是《第二性》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了笔者对于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兴趣,并由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写作。本文的撰写是笔者在掌握大量国内外研究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料的基础上,从阐述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发,以《第二性》为突破口,以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为重点,来研究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来看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章创新和不足之处,使读者了解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时代及理论背景以及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架构。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受波伏娃所处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了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法国哲学的精华。具体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哲人理论学说的影响:首先,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其次,取自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再次结合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最后借鉴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主要围绕其“他者”理论及“女性气质”详述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其一阐发了其“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以及摆脱方式;其二将其他者思想与后现代哲人的“他者”观进行比较研究;其三从基本含义、形成机制及道德束缚三个层面论述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第四章阐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主要以《第二性》为例解读其女权观,继而介绍了其代表作《女宾》、《他人的血》及《名士风流》等,使读者了解到波伏娃不同时期的女权观的微妙变化。最后将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比较评析,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入阐述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藕合联姻,从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基础、理性结合及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等几方面内容,论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发掘和阐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第六章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首先陈述了我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及现实建构,进而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最后记叙了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可以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吸收了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妇女解放思想,其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先进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