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瓜州榆林窟第3窟是西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显密并存,特色显著。已有学者从单窟研究的角度有深入研究,本文旨在选取主室东壁五十一面千手观音经变中的社会世俗画面、甬道南北壁的西夏供养人画像和窟顶装饰图案祥禽瑞兽图这几部分内容,作为该窟世俗图像研究的个案。杂糅佛教绘画题材和世俗物质文化图像的五十一面千手观音经变、世俗装扮模样的西夏供养人画像、以及环绕窟顶与墓葬升天元素异曲同工的祥禽瑞兽图,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图像背后的潜在意义。通过比较盛唐至西夏千手观音经变,得见第3窟东壁南侧壁画的构图、图像对应组合关系、和经典符合程度,还有千手持物世俗性特点等皆非传统样式,特别是画幅中出现了许多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及场景最为特殊,图像绘制的独特性可见一斑。该幅经变千手持物囊括大量世俗器物和场面,大致有农业、手工业、丝路贸易、乐器、杂技百戏、建筑图等六类,根据这些画面,结合所处历史背景以期窥得西夏河西地区物质文化的概貌。五十一面千手观音经变,非传统千手观音经变图式。鉴于窟室营造时代对于图像选择的基础性作用,因而首先根据窟内残存的西夏供养人画像、甬道北壁十三人行愿一事的文字记录、突出的藏密艺术风格及仁孝时界画中的建筑造型等,推测其营建时间可能处于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窟主可能是西夏皇族内掌握军权的中高级武官。关于五十一面千手观音的身份象征,认为是供养人将功绩卓著的皇帝以这时期密教观音菩萨的形象作为象征,世俗世界和佛教世界的统治者合而为一。其千手所持之物中绘有大量世俗器物和劳动场景,与经典记载不相吻合。这些贴近生产生活的物品,社会性、世俗性的艺术内容不仅足当时物质文化的缩影,而且对于西夏物质文化和洞窟营建史的研究打重要的史料价值。该窟世俗图像另一研究重点在于窟顶边饰。以藏密金刚界曼荼罗、中原建筑彩画纹样为范本的窟顶布局,是西夏洞窟原创性的构图组合形式。四披祥禽瑞兽图在边饰层条形边框内组成一个回转、闭合的连续性图案,环绕窟顶形成方形或称回字形结构,共计出现奔龙、海天、天马、凤、凰、孔雀、狮子、羚羊、白象、龙首鱼身摩羯鱼、迦陵频伽等十余种。通过梳理北朝至西夏时期祥禽瑞兽图像在敦煌石窟窟顶的流变,可以见得西夏动物祥瑞形象由以往分散点缀转变成集中化、程式化排列的特点。此图样不仅是出于装饰目的的需要,更是带有宗教功能的暗示。护法灵兽集结于顶部曼荼罗统摄下的宇宙法界,传统墓葬升天元素禽鸟瑞兽图渗入佛教石窟,且彼此配合与净土主题共融。榆林窟第10窟窟顶八叶莲花九尊佛顶和十方赴会场景合体,是研究榆林窟第3窟窟顶图像的重要辅助材料。窟顶奔跑飞驰的祥禽瑞兽可谓是墓葬升天意象的移用和转化,和洞窟主题相呼应,兼具护国护法双重作用,是净土往生信仰于窟顶的物象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