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试验研究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比齐刺加刺络拔罐法与普通针刺法医治颈椎病(CS)颈型的临床效能差异,观察患者颈痛程度、生活状态及关节功能情况的改善,为齐刺法医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推广提供新的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对64例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除去脱落和剔除病例,本实验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齐刺加刺络拔罐组(齐刺C2、C7棘突下点及左右旁开各一寸处结合大椎穴刺络拔罐):女性有17例,男性有14,年龄在18~45岁的范围,病程在12.31±5.72月的范围。普通针刺组(参考王华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取穴针刺):女性有16例,男性有15,年龄在22~45岁的范围,病程在12.18±4.96月的范围。针刺留针30min,每隔一天1次,5次为1个疗程,2天休息后继续到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刺络拔罐配合于齐刺组疗程的第1次、第3次、第5次进行刺血,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疗程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在2个疗程结束后对总体疗效数据、简化Mc Gi LL疼痛询问量表、颈椎病ROM评分表及NPQ颈痛量表的患者数据进行行积分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1.治疗前分别对比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病例观察指标相关基本情况,分析表示两组患者具有临床可比性。2.相互对比的两组患者选用统计学T-Test进行患者PRI评分、VAS数据、PPI指标的组内比较,P<0.05,表明两种方法均有统计学意义,具备临床可比性。两组组间病例治疗后相较,在PRI感觉、PRI总分数、VAS数据、PPI指标比对上,P<0.05,统计差异性明显;在PRI情感上,P>0.05,统计学结果无意义。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ROM改善的比较,按统计学T-Test,组内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屈、伸、侧屈和旋转度,P小于0.01,有显著性差异;组与组之间治疗后后伸度、侧屈度和旋转度,P<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前屈度统计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4.组内治疗前后NPQ表格积分比较,P<0.05,说明两组医治方法在改善颈椎病(CS)颈型患者颈部症状和生活功能方面均具疗效。组与组之间治疗后积分比较,P<0.05,统计数据差异有意义,表示齐刺加刺络拔罐组较对照组在改善颈痛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有更好的疗效优势。5.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数据评比治疗两个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使用卡方检验,P大于0.05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临床治愈率经Chi-Square test,P<0.05,两组间的统计学结果有可比性。结论:1.齐刺加刺络拔罐组在改善颈椎病(CS)颈型患者的主观痛感、患者现有疼痛强度方面有显著疗效,但在改善患者主观情感的不适上相比对照组无明显优势。2.齐刺加刺络拔罐组与普通针刺都能改善患者颈椎的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活动度,但齐刺加刺络拔罐组在改善颈椎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比普通针刺疗法更好,在颈椎前屈曲范围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3.两组医治方法在改善病例颈部症状和生活功能方面均具疗效;但齐刺加刺络拔罐组较对照组在改善颈痛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有更好的疗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