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争论不定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张载在儒学天道观的基础上,“自立说以明性”,建构了一套自己的人性理论。 张载的人性论新说,是对以往人性论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论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张载在建构新的人性论体系的过程中,除了对以往的人性论思想进行借鉴外,还从与之对立的佛学中汲取了很多营养来充实自身的理论。 张载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论建构。太虚即气的天道观,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他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论的不足。“形而后”才有的气质之性,是由于“气禀”的不同所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殊异性而产生的。 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