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客机对美国纽约和华盛顿两地进行自杀性攻击,并造成数千人伤亡的悲剧性事件为楔入点,着重分析了布什(George W.Bush)政府(2001年1月-2005年1月任期)因此而在国家安全战略方面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即通常而言的布什主义,探讨了长期存在于国际政治中的(新)帝国(主义)理论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的美国(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的结合对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宗旨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以布什主义为标签的美国外交理念和政策实践所具有的浓厚“帝国”气息。 布什主义的基本思路是:美国应积极运用目前所享有的支配性军事及其他权力,改变目前它认为混乱和危险的世界体系,造就一种符合美国的偏好、反映美国的利益和价值、从而保障美国国家安全的国际秩序。这种思路之所以能够在现任布什政府发展得比较完全,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是“9.11”事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决策当局对今天美国所面临的威胁及应对威胁的手段的认识。反恐随后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当务之急。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可谓积极而全面,更引人瞩目的是,基于对恐怖主义根源的新认识,它公开推行“政权变更”和“国家建设”,希望藉此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应对新威胁的“新”手段是先发制人/预防性战争,伊拉克因具备种种条件而成为这一手段的试验场所。尽管先发制人/预防性战争的逻辑极大地违背了国际法规定和国际惯例,也不符合国际秩序的根本目的——和平与繁荣,但布什政府的对外行为方式——单边主义——决定了它罔顾国内外的反对,依然在伊拉克战争乃至其他国际事务中一意孤行。由此,制度反恐、先发制人及单边主义便三位一体地构成了布什主义的核心内涵。后者旨在以美国绝对利益为主导,随时准备利用超强的综合实力追求和服务于既定的国家利益目标,即美国治下的和平或美利坚帝国。 以布什主义为标识的一系列帝国倾向甚浓的美国对外/安全政策对当今国际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对国际法、联合国的权威构成了挑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重塑了大国关系,改变了国际秩序。但是,随着布什主义的试验场——伊拉克局势的发展,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向掣肘作用越来越明显,这种帝国政策将被迫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其好斗姿态,布什第二任期内会在这方面有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