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处理对杉木干燥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k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材干燥是实木利用的一个重要工序。木材的干燥质量及效率直接决定着木制品的出材率及产品质量。低渗透性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存在干燥时间长、能源消耗大,容易产生干燥缺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高效利用。微波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木材的渗透性,为难干木材的高效高质量干燥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以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心材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微波处理工艺,分析微波处理材微观构造和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渗透性的影响,揭示微波处理中木材内部温度和压力、微观构造以及孔隙结构的变化对渗透性和干燥特性的影响机制。本文试验条件下(微波设备额定输出功率:20 k W;杉木锯材厚度:50 mm;初含水率范围:20%~60%)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杉木微波处理优化工艺及对干燥的影响。优化工艺为:初含水率55%,微波能量密度43 k Wh/m3。在该工艺条件下,杉木锯材的干燥速率和水分扩散系数均得到有效提高,其中径切板平均干燥速率提高了8.66%,弦切板提高了16.56%,缩短了干燥时间,并且干燥前期的提速效果更明显。径切板在干燥后期的水分扩散系数提高了10.27%,弦切板提高了12.40%。同时,杉木锯材的干燥均匀性提高,处理径切板的厚度上含水率偏差较对照材减小了48.06%,残余应力指标降低了42.92%。处理弦切板的厚度上含水率偏差较对照材减小了31.79%,残余应力指标降低了48.59%。微波处理对杉木锯材干燥后的外观干燥质量影响不显著。(2)研究了不同强度微波处理对杉木微观构造的影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低强度(微波能量密度43 k Wh/m3)微波处理材管胞上的具缘纹孔膜被破坏,塞缘区域的微纤丝发生断裂,产生了裂纹,而纹孔塞则基本保持完好。交叉场纹孔口两端产生了微裂纹且延伸至管胞壁。射线薄壁细胞与相邻轴向管胞之间的胞间层开裂,使两者产生了分离,裂纹宽度一般为1μm~25μm。高强度(微波能量密度57 k Wh/m3)处理材微观构造的破坏程度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宽度可达100μm~130μm的宏观裂纹。在宏观裂纹断裂面上,管胞上的具缘纹孔膜大部分脱落,交叉场纹孔膜消失,射线薄壁细胞破坏严重,部分管胞壁出现断裂现象。高分辨率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结果显示:低强度微波处理材的管胞形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其横截面形状逐渐向圆形或椭圆形转化;高强度处理材管胞变形更明显,部分管胞壁破裂,破坏主要集中在管胞壁的中部区域,而细胞角隅处则基本保持完好。(3)研究了不同强度微波处理对杉木孔隙结构的影响。压汞法测试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以提高杉木的中孔孔径、平均孔径和压入汞体积,且强度越高提升效果越明显。在孔径分布方面,低强度和高强度微波处理均能够提高杉木纹孔膜上微孔的孔径大小(峰值分别从674.7 nm提高至831.8 nm和1047.6 nm)。两者中管胞直径范围内的孔隙数量也有明显增加。氮气吸附法的测试结果表明:低强度的微波处理可以使杉木微毛细管系统内部1.2 nm~3.7 nm孔径范围内的孔隙数量明显增多。高强度微波处理还可以使其中部分孔隙的孔径增大,并且产生了一些的新的孔隙,导致2.2 nm~10 nm范围内的孔隙数量增多。核磁共振低温冻融法的测试结果表明:低强度的微波处理可以使饱水状态下的细胞壁内部1.6 nm~2.7 nm孔径范围内的孔隙数量增多。高强度微波处理还可以使其中部分孔隙的孔径增大,使得高强度处理材在2.7 nm~8 nm范围内的孔隙数量增多。微波处理后杉木饱水状态下的细胞壁孔隙率略有提高,微波强度越高,提高幅度越大。(4)研究了不同工艺微波处理杉木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发现了温度和压力的饱和点对应关系。木材内部温度和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微波处理过程中,木材内部的温度变化特性存在两种类型。类型一包括快速升温阶段和快速降温阶段,类型二包括快速升温阶段、减速升温阶段(或稳定阶段)和缓慢降温阶段。在相同微波处理条件下,初含水率较低时,木材内部可以产生更高的温度和蒸汽压力,初含水率为35%时的温度和压力峰值最高。微波能量密度越高,木材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峰值越大。在微波处理杉木优化工艺条件下,木材内部的温度峰值和压力峰值可达110.3°C和144.6 k Pa。(5)综合微波处理中杉木内部温度、压力的变化及微观构造等变化,阐释了微波预处理的作用机制。增大木材内部蒸汽压力的峰值可以提高微观构造的破坏程度,进一步改变木材的孔隙结构,提高木材渗透性。但当木材初含水率较低或微波能量密度较高时,木材内部产生的蒸汽压力峰值过高,容易出现内裂。在微波处理杉木优化工艺条件下,杉木管胞上的具缘纹孔膜破裂,交叉场纹孔口两端开裂并延伸至细胞壁,射线薄壁细胞与轴向管胞之间产生微裂纹。微观构造的变化造成纹孔膜上微孔孔径增大,峰值从674.7nm提高至831.8 nm,同时管胞直径范围内的孔隙数量增加。使得杉木锯材厚度方向上的气体渗透性较对照材分别提高了42.9%(径切板)和33.3%(弦切板),最终在不产生内裂的前提下改善了杉木锯材的干燥特性。
其他文献
凋落物分解是植物与土壤反馈循环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与土壤肥力的形成、森林生产力的维持以及群落演替等方面密切相关。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是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主要的贡献者。亚热带森林在保持土壤养分、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缺乏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相关的研究,尤其是能关联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类群上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针叶林、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内叶片凋落
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之一,以锐齿栎为优势种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秦岭山脉的代表森林类型,在我国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碳水循环与能量收支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我们对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碳水、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微气象学的涡度相关技术(包括CO2和水分分析仪Li-7500
作为五大湿地类型之一的滨海湿地的主要组成,红树林湿地具有显著的高生产力和高生物多样性特征。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它关系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的直接价值或间接价值。功能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关键且重要的内容之一,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而构成的生物学特征,其能够响应物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可以用来表征功能多样性。广东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选用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画像,成为初中生直观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提升具体时代特征认知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教学、教研较直接的参考资源。但诸多历史人物在其生活时代并未留下画像,其画像不乏后世作品,因绘画者常与所画作品人物生活时代距离久远。因此,在绘制时,常带有其观察前代的主客观局限性。人物服饰便是其中典型体现。本文以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版,2020年12月印刷
期刊
乡村聚落植物景观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人居环境、塑造乡村景观风貌、承载乡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乡村聚落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有利于揭示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特点和建设具有乡愁感乡村生态景观。本研究选择的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这里茂林修竹,森林覆盖率高达61.17%,竹林总面积更是占全国14.29%,既有保存完好、小桥流水、古朴
森林群落的周转率是衡量森林动态的重要指标,指一定时期内群落中物种及其个体数量等指标变化量与这些指标总量的相对比例。分析群落内植物的周转动态有助于认识群落的构建过程并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保留着多种类型的热带天然老龄林和经历过不同方式和不同强度干扰后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是研究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动态规律的理想场所。以往对于霸王
以金银花为原料,采用水浴加热辅助提取法同步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与总黄酮,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基于单因素试验,以绿原酸与总黄酮含量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乙醇体积分数进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5∶1 (mL/g)、提取时间82 min、提取温度57℃、乙醇体积分数66%。该工艺条件下,从金银花中提取绿原酸与总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理想的生物源杀虫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印楝素。我国引种印楝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少其精准化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为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印楝的高效栽培理论体系,充分挖掘印楝素的生产潜能,本研究以最为关注的水分和光照两个环境因子作为切入点,分别以印楝幼龄实生苗和印楝成年无性系作为试验材料,分析印楝幼苗生长及其初生代谢酶对不同
研究森林CH4通量变化过程与源汇转换格局是森林生态学、应用气象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等相关学科及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科学主题。华北低丘山地地处暖温带气候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迄今为止该地区森林CH4通量变化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至今未见详尽的文献报道。因此,研究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CH4通量变化特征、源汇转换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测算累计通量及其增温潜势,尤具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给我国松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松材线虫病因其病害系统的复杂性,致使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致病机理尚未有明确的科学定论。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松树萜烯类物质代谢紊乱导致的空洞化现象是其典型的病理学事件;分子拟态蛋白是病原物分泌的与寄主防御相关蛋白在结构或功能上相似的蛋白,其能干扰寄主的防御反应。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