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并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最优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为队列观察性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年龄在45岁以下,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共31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15,给予宫内置入LNG-IUS)和对照组(n=16,给予口服甲羟孕酮250mg,1次/天),以3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在开始治疗后的第3、6、1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评价疗效。随访内容包括月经情况及PBAC评分,体重,血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有无如阴道点滴流血、闭经、卵巢囊肿、痤疮、体重增加、乳房胀痛、阴道排液及下腹痛和环的异位与脱落、子宫穿孔等不良反应,妇科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以及必要的宫腔镜检查同时行子宫内膜组织活检,以子宫内膜组织病理是否逆转或(且)消失为主要评价指标,根据取得的病理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治疗以病情达缓解或临床需要情况为终止,若癌前病变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即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复发,对保守治疗及病情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建议患者是否应行手术治疗,治疗过程期间及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结果:(1)纳入研究的31例患者中,1例患者失访,3例患者未达12个月随访时间。两组患者的月经量PBAC评分在治疗后第3、6、12个月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在治疗8、10、11个月后闭经。组间月经量PBAC评分对照,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减少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而治疗后6个月两组间PBAC评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32),1年后两组间PBAC评分比较,差异又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变薄,3个月时,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变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在治疗6、12个月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变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6=0.34,P12=0.331)。(3)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在治疗3个月时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后,血红蛋白水平恢复至正常。两组患者在相同治疗时间内提升血红蛋白水平程度上,组间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3=0.461,P6=0.808,P12=0.199)。(4)所有患者在经治疗后的第3、6、12个月对其行宫腔镜检查,同时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病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子宫内膜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6.7%vs43.8%;80.0%vs 68.8%;92.3%vs 64.3%),但是,两组子宫内膜组织病理缓解的中位时间均为3个月。对照组中1例患者因内膜逆转后复发,重新评估后建议其放弃生育功能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未见进展到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5)治疗过程中主要发生的不良反应有体重增加,阴道点滴不规则流血,乳房胀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头晕、乏力等,且不良反应多数发生在口服高效孕激素的对照组,但大多数发生的不良反应并没有影响患者持续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阴道不规则点滴流血,但经向患者解释清楚流血的原因后患者都可以接受继续治疗,有各别患者在置环后出现腰部不适,下腹坠胀感,但经过一段适应期后,症状能明显缓解,其余没有发现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药物不良反应上比较,观察组患者在体重增加、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上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9),而在阴道不规则流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方面看,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68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肝功能变化及血栓性疾病发生。结论:本研究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在治疗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进一步的临床证据。其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口服孕激素,患者对在治疗期间的依从性及耐受性良好,满意度高,利于随访,因此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或有手术禁忌症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理想的保守性治疗的选择之一。但治疗前需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并且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进行严密的定期随访。考虑到本研究的患者病例较少,且对患者并未随机分组,未采用盲法,随访时间仍未达到较长要求等偏倚因素。因此对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评价仍需要进一步多中心的、长期的、大量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