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 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对缺血-再灌注所致肠道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2.材料和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松夹方式制成肠缺血-再灌注模型。Wistar大鼠80只,体重200-250克,随机分成对照组(C)、肠缺血组(I)、肠缺血-再灌注组(R)和EGF治疗组(E)。根据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又将R组和E组又分成2、6、12和24小时共4组(R2、R6、R12、R24以及E2、E6、E12、E24,每组8只动物。R组和E组在松开动脉夹的同时经右颈静脉注入EGF100μg/kg或生理盐水0.5ml。各时相点取腹主动脉血、腹腔淋巴结及小肠组织,检测血浆和组织DAO活性、血浆D-乳酸水平、细菌移位及主要脏器功能;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EGFR、c-fos、c-jun和磷酸化MAPK在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组织的表达;用RT-PCR方法测定小肠组织中EGF mRNA和EGFR mRNA的表达水平。 3.主要结果 3.1肠道缺血后,小肠、结肠及盲肠和部分结肠变苍白、水肿,再灌注后肠段明显充血、水肿及坏死,以再灌注后12h最明显。血浆和组织中DAO活性、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增加,部分脏器功能受损并发生相应病理学改变。外源性EGF治疗可显著减轻以上改变。 3.2 I/R后小肠EGF mRNA和EGFR mRNA的表达逐渐升高,EGFmRNA在再灌注后6h达到峰值,而EGFR mRNA在再灌注后12h达到峰值,随后降低,24h仍高于正常。E组EGF mRNA和EGFRmRNA的表达较R组增加。 3.3缺血和再灌注初期EGFR的表达未发生明显改变,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EGF治疗明显增强了EGFR的表达。 3.4缺血后隐窝内PCNA阳性细胞显著增加。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位于隐窝底部的细胞大部分仍为阳性染色。E组较R组相应时间点PCNA表达增加。硕土论文 中文摘耍3.5在各组大鼠C个 的表达较C一b巴强烈,其分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缺血和再灌注使其表达显著增加,在12h达到高峰。E组大鼠的表达较R组减弱。3石正常和伤后大鼠的绒毛上皮、小肠隐窝和固有层均可见到 p44/42 MK染色阳性的细胞。互组和R组的表达增加,E组阳性细胞数量及核内表达的比例均高于R组相应时间点。 磷酸化SAPK/tw在正常肠道中表达量极低,M损伤后略有增加,其表达趋势在各组间相似,于再灌注12小时较高。E组表达减弱。 磷酸化p38 A4AI,K仅分布在隐窝底部,与干细胞的分布非常接近。再灌注后2小时其表达有所下降,随后显著增加,在24小时明显下降接近正常。Ee治疗组的表达较R组提前。结 论:l 外源性FJOF治疗有助于减轻由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道损伤,有助十控制肠道损伤的进展并进而预防MODS的发生。2 外源‘降EGF减轻肠道损伤的作用可能是遍过调控 EGF Iy1JLvA和EGTh InRNA表达,进而激活各种途径促进肠道损伤的修复。3 外源性EGF治疗促进了缺血-再灌注后肠道细胞(尤其干细胞)的增殖,此过程可能与MAPK &路的激活有密切联系,其中磷酸化P38 MAPK有可能成为肠道干细胞的标志物。 综上所述,外源性EGF能够通过基因水平调控促进缺血·再灌注后肠道的修复,其作用与MAPK路的激活密切相关,这为从分于水平利用生长因子干预或调控肠道损伤后的修复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