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景观认知的徐州矿业废弃地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i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矿业城市来讲,矿业废弃地逐渐占用了越来越多的用地,因此对于矿业废弃的恢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对于矿业废弃地的生态利用模式主要是对其进行园林化改造;一部分废弃地因人工的无力顾及,在用自然的力量自我修复。已有的文献少有针对废弃地的人工园林化和自然式的自我修复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以徐州市人工恢复的矿业塌陷地九里湖湿地公园及公园北部附近的一块自然恢复的塌陷地作为研究样地,并在自然恢复模式上通过电脑软件后期添加道路的方法衍生出情景模拟作为第三种可能的恢复模式。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首先用SBE(scenic beauty estimation)法研究了公众对于两种恢复模式和情景模拟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景度,然后再对公众进行态度上的研究,以对比探讨两种恢复模式及情景模拟的优劣,期望找到对矿业塌陷地更为科学的恢复方法。对美景度评价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人工恢复模式的美景度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模式,而情景模拟的美景度也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模式,情景模拟和人工恢复模式的美景度无显著性差异。从平均值上来看,情景模拟的美景度最佳。对公众态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景观的美化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和安全感方面,人们对人工恢复模式的评价均值较高,但在生态价值方面,自然恢复模式的评价均值更高,在身心健康价值方面二者较为接近。公众对自然恢复模式的设计和管理措施较支持,在开放性问题当中还提到了对自然恢复模式的建议,表明人们能够接受和认可自然恢复的矿业塌陷地景观,也说明自然恢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矿业塌陷地的恢复有着可借鉴的价值。根据对两种恢复模式及情景模拟的对比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得到了对日后矿业塌陷地景观恢复的一些启示。
其他文献
为准确评价水库移民风险,结合现有资料,从环境、社会、政策、经济四个维度构建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将信息熵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构建了水库移民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
自1959年屯溪土墩墓发现以来,关于皖南地区青铜器和青铜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展。但限于田野发掘资料的短缺,关于该地青铜文化源流的探讨还没有开展。本文从皖南青铜文化属性
为研究超声波处理对麻竹笋干复水特性的影响,在不同超声波功率(100、200、300、400、500W)和超声温度(50、70、90℃)条件下,考察麻竹笋干复水比和复水速率的变化,并分别用Wei
本文结合实践,探索了在电工电子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改革体制,规范管理的措施、方法和途径,总结了建成“合格实验室”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