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地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不断的发展,遥感学、测量学和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的引入,使地理信息系统在理论、体系、方法和技术上有了极大的跨越和深入的发展,同时,也使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日趋成熟、完善和深入,不断推进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是科学的规划管理农用地,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适宜性评价,可得出农用地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状况等,但由于评价中各环节所涉及的空间地理数据数量庞大,而评价技术手段中也包含数据图像处理和数值计算等。因此,构建基于ArcEngine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不仅能够实现空间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有效的整合及自动化处理分析,同时,更科学有效地反映农用地适宜性的过程状况,使整个评价过程能够高效统一,为相关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了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农用地的相关特点和特殊需求,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方法和体系的角度出发,确定了一套符合本评价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设计了其系统结构和功能。本论文采用“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三级分类系统作为评价结构与体系,根据自然地理和土地资源系统特征选取评价因子,应用基于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处理,并建立评价因子数据库。按照信息系统理论和软件工程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组件式GIS技术,设计开发出基于组件式GIS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实现对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可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本研究系统主要是利用ArcGISEngine二次开发技术和C#程序设计语言,针对系统的目标和需求,将整个系统开发设计为用户操作管理、空间数据管理、属性数据管理、数据统计查询、空间分析和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六个功能模块,整个系统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思想,使系统结构合理、操作简便、界面友好、数据处理功能较完善,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移植性。最后,文本以广西隆安县为例,使用本系统对区域内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选取地形坡度、排灌条件、土壤质地、≥10℃积温和石漠化程度等7个地理要素作为评价因子,通过系统功能模块的计算分析,得到最终的适宜性评价成果。案例验证了评价方法与技术切实可行,以及系统可行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管理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