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青岛市在山东省内率先推行中小学“校园阳光足球计划”普及校园足球,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足球运动深受小学生的欢迎,参与人数也逐渐增多,足球特色小学校已发展到127所。虽然青岛市校园足球总体开展情况良好,但各学校课外足球活动的开展情况参差不一,活动比较松散,缺乏合理的组织形式。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着重对青岛市15所小学课外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青岛市及各地区课外足球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青岛市小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人数较多,但性别差异大;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兴趣小组和下午放学后,每周活动次数在1—2次居多,时间多集中在1小时以内;参加动机明确且意愿较高,获取足球信息的方式呈多样化。2课外足球活动主要以学校组织为主,班级组织与学生组织的次数少,组织形式单一,活动形式主要是足球游戏与小群体足球比赛。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学校足球场地一周的利用与规划不合理。3课外足球活动时间是运动损伤的高发期,学生受伤的原因主要包括忽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运动过程中对方选手的犯规动作;损伤主要以挫伤、擦伤、撞伤等轻微运动损伤为主;体育教师关于运动损伤处理方法向学生讲授较少,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运动损伤处理及急救知识完全不了解。4男生每季度足球消费的金额主要集中在100元—300元,女生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足球消费以购买实用价值的商品为主,如足球服、足球鞋、足球等,而观赏型的消费普遍较少。5足球专业教师缺乏,每周的工作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课外足球活动的开展;调查的80名教师中,仅有49名教师参与课外足球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指导次数多在1—2次(每周)。6调查的15所小学中有9所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或两次校内课外足球比赛,主要以趣味性比赛和小群体比赛为主,并对比赛中表现优异的队伍与个人给予奖励;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较高。裁判水平低、比赛过程混乱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内足球比赛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