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易经思维探讨《伤寒论》少阴阳虚证的发病机理与辨证论治规律,掌握少阴阳虚的辩证治疗,扩大四逆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易经》思维,采用原著学习、文献检索、梳理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归纳、整理和探讨《伤寒论》中少阴阳虚的证治。以《易经》的义理为主,参《内经》的内涵及自然规律,作为衡量的标准和探讨的方法。结果:本课题是以《易经》思维为主,结合了《黄帝内经》的义理以及自然规律为理论依据,对少阴病阳虚所产生的火水不济及火水不具之病因、病机、汤证论治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人体正常的状态是六十四卦里的水火既济((?))的卦象,也就是坎水((?))在上,离火(三)在下的情况,即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反之则是火水不济或火水不具,阴阳离绝的状态。少阴阳虚是火水不济(三)的现象,乃离火(三)在上,坎水((?))在下的状态,代表火水无法交泰,其根本原因是乾元虚衰。少阴阳虚进一步发展,火水不济发展到更严重地步时,则出现火水不具的现象,即火与水这两个人体立命的基本元素将要离散,乃阳气继续流失,离火无法形成,坎水无法构建,火与水这两个天地生机的基本元素消散之状态,本文称之为“火水不具”。这比火水不济更加严重,为少阴病难治转入厥阴病不治的症候演变。结论:少阴阳虚,是阳气衰败,阴寒内盛,阳虚生内寒,风寒湿潴留的一种现象,需以四逆辈回阳救逆,以固其阳。在治疗少阴阳虚时,应注意元神与阳气的恢复,务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水火既济的常态。本课题可使后来研究伤寒者,对少阴病,尤其是少阴阳虚之火水不济证与火水不具证的病因病机和理法方药,有更深层、透彻的理解。《易经》正常卦象和反常的现象所表达的“象”正好对中医这门以辨别证“象”作为论治依据的学说,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粮。阳为易之本,易为阳之化,易对乾阳和元神的分析是现代科学和医学的盲点。若仅在形而下,即“阴”的范围下功夫,而否定形而上,即阳与神,现代科学与医学则无法突破思维局限,必将造成现代科学和西医,在面临日益复杂的疾病演变时,越显一筹莫展,应对乏力。因此,用《易经》的卦象去探讨人体里阳和神的工作,更显得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