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外阴白色病变,属病因不明的外阴色素减退疾病,包括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和硬化性苔癣等。曾被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为妇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国外统计本发病率为1/300~1/1000,占外阴疾病的50%,国内无此方面的报道。本病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变白、变薄、干燥,易皲裂,伴程度不等的瘙痒;硬化萎缩型患者由于患处皮肤黏膜失去弹性、萎缩,可导致阴道口挛缩狭窄;本病的病因不清,发病机理尚不明了,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本病易迁延,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中医药治疗显示有较好疗效,但缺乏客观实验室评价指标。以往认为本病是一种癌前病变,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本病癌变率并不高,绝大多数为非癌前病变,但仍存在争议。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细胞周期的调控与细胞癌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些肿瘤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调控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它们或作为原癌基因或作为抑癌基因而起作用。目前对外阴白色病变的研究,仅局限于原位癌基因,或与人乳头瘤病毒关系的研究,有关细胞周期素的研究较少。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激酶(cyclinkinase4,CDK4)、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1,细胞增殖指数是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或细胞周期指标,本实验拟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FCM)的方法对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皮损中的这些指标进行检测,从分子水平探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理,以及本病癌变可能性。同时,应用中医药理论对外阴白色病变患者辩证施治,给予中药内服加外用熏洗,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病变细胞增殖指数的变化,寻找评价药物疗效的客观的实验室指标,为外阴白色病变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外阴白色病变皮损标本来源于2003年1月~2004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妇产科和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根据1976年国际外阴疾病年会(ISSVD)制定的标准诊断的WLV患者共39例,年龄20~55岁,平均39.69岁;病期3~11个月,平均为5.57个月。征得患者同意,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于局麻下在皮损部用环钻取材,立即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内,石蜡包埋后备用。所有患者近1个月内未曾接受任何治疗,且均无其它全身性疾病和感染表现。给予患者中药内服和外用,3个月为一个疗程。
外阴鳞癌皮损标本10例,来源于2000年1月~2004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妇产科和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
正常对照组标本取自妇产科患者和外科外伤患者腹部正常皮肤20例。
以上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对皮损中cyclinD1、CDK4、p21的表达进行测定,并用后种方法进行细胞增殖指数检测。
结果:1常规组织病理检查:39例WLV患者中,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19例,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上皮突向下延伸,真皮浅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硬化性苔癣10例,表现为表皮萎缩伴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黑素细胞减少,上皮突变钝或消失,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均质化,真皮中层淋巴细胞浸润;混合型6例,病理表现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病变表现;不典型增生4例,表现为不典型细胞增生,胞核大而不规则,染色深,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极性,个别细胞角化不良,并可见核丝分裂相,基底细胞层中胞核聚集。
2免疫组化结果:外阴白色病变中cyclinD1、CDK4、p21表达主要分布于表皮层,仅有少数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的真皮中可见少量分布。皮损中cyclinD1、CDK4、p21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外阴鳞癌组相比,不典型增生组表达无差别,其余三型均明显低于该组。
3流式细胞分析结果:cyclinD1、CDK4、p21的结果与免疫组化测定结果相一致。皮损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除了不典型增生组表达无差别,其余三型均明显低于外阴鳞癌组。
4临床疗效:痊愈8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1例。并且治疗后增殖指数较治疗前降低。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1cyclinD1、CDK4、p21表达主要分布于表皮层。采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的cyclinD1、CDK4、p21结果是一致的,在患者各型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和外阴鳞癌组相比,不典型增生组表达无差别,其余三型均明显降低。
2WLV患者皮损中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除了不典型增生组表达无差别,其余三型均明显低于外阴鳞癌组,提示不典型增生型WLV有癌变倾向。
3中药治疗WLV患者疗效显著。说明中医药对本病疗效良好。
4中药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皮损消退或明显改善,同时细胞增殖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故可作为判定药物疗效的客观的实验室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