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蒡子Arctrum lappa L.是临床常用中药,《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将牛蒡子列于解表药中,属于发散风热药。并且对其性味、功效、炮制及使用注意等内容均加以说明。但是,在这几个方面,笔者发现教材对牛蒡子的记载与古代文献记载有不一致的地方,到底哪些记载更符合实际情况,临床应如何使用?如何减少不良反应?基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对牛蒡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使用方法等进行全面、深层次的研究,并通过历代医家使用牛蒡子的方剂或医案,凝练牛蒡子的药性特点,总结牛蒡子的配伍规律,探索其临床用药思维,从而尽可能的立体展呈牛蒡子的全貌和历史发展进程,冲破对牛蒡子传统功效与主治的固有思维,拓展临床用药方法和思维,以便更好的为临床实践服务。本论文包含六个部分。1.综述本文全面总结了现代临床及科研活动中对牛蒡子的多方面认识,包括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方法、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等。其中,牛蒡子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关于它的临床应用疗效的报道较多,但是其他文献研究则较少。2.牛蒡子的释名、性状、采收和产地研究中发现牛蒡子的命名与其性状、特点和功效有关。品种和产地方面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牛蒡子的历史发展状况。3.牛蒡子药性和功效应用的历代演变通过对牛蒡子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和临床应用的本草文献学研究,基本呈现了历代对牛蒡子药性的认识,并发现了一些变化规律。(1)从魏晋《名医别录》首载牛蒡子至明代本草,人们多认为牛蒡子“辛、平”,但在明以后,认为牛蒡子“辛、苦,寒”的古代医家逐渐增多,《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持同样观点。那么,为什么人们对牛蒡子药性的古今认识会出现如此差异?到底牛蒡子的性味为辛平还是辛苦寒,本文根据其原始记载及其在方剂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2)归经方面,历代医家多认为牛蒡子归于肺,也有人认为其可以通行十二经,还有归于胃、肝的记载。而现代人们认为牛蒡子归于肺、胃。根据历代医家的临床应用,牛蒡子归经范围颇为广泛。(3)根据古代本草文献记载,牛蒡子不仅可以明目、补中、润肺、散气、降肺气,还可以泻热散结、解疮毒、解丹石毒、除风伤、理痰嗽、止涎唾、利咽膈、利二便、通经络等,可以用于风湿瘾疹,各种疮疡,面目浮肿,牙齿蚀疼,腰膝酸痛,手足不遂等。与现代记载相比,内容更加丰富,运用范围更加灵活。现代研究也证明牛蒡子可以用于治疗颈椎病、关节炎、乳腺炎、糖尿病肾病等。4.牛蒡子配伍规律和临床用药思维研究对历代著名方书、医案中的方剂进行筛选、归类,提炼出牛蒡子在方剂运用中的9个主要功用:清宣肺气、解毒透疹、疏风清热、利咽消肿、解毒消痈、疏通经络、软坚散结、通便导滞、利水消肿。并对方剂中牛蒡子常用配伍药物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其配伍规律,探索历代医家对牛蒡子的认识和组方用药思维。5.炮制对牛蒡子性味和功效的影响历代方书对牛蒡子的使用方法多有注明。文献研究显示:牛蒡子在临床应用中,既可生用,又可炮制后使用,后者情况居多。其性味的变化,与不同的炮制方法之间可能存在关联。炮制影响了其性味、升降浮沉特性及其功效。对炮制方法的研究,为我们解释牛蒡子性味方面的演变提供了依据。6.对牛蒡子的总体认识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牛蒡子药性中,以辛散升浮与苦寒沉降并存。不同的炮制方法配伍方式影响其药性的表达。通过合理而灵活的辨证配伍,可以大大拓展牛蒡子的临床运用范围,提高牛蒡子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的降低其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中要注重对牛蒡子不同炮制品的理解和研究,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不同炮制品的实验研究,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也应让它更符合我们的临床应用需求、扩大它的应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现代研究提示牛蒡子提取物具有抗疲劳、生长肌肉、强健体格的作用,可能具有与牛蒡根类似的中医补益作用,但文献研究尚未发现明显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