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粘蛋白基因r17和r18突变介导的红铃虫对转Bt基因棉花的抗性机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p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Bt基因抗虫棉花(Bt棉)自1997年在我国商业化以来,对红铃虫、棉铃虫等主要靶标害虫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但Bt棉的连续大规模种植对靶标害虫造成了持续的选择压,尤其是对食性单一的红铃虫。近年来,我国长江流域红铃虫田间种群曾出现对Bt棉的抗性倍数显著上升的情况,这将对长江流域Bt棉的使用寿命构成威胁。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长江流域红铃虫对Bt棉的抗性水平后续如何变化及对Bt棉的抗性机制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红铃虫室内品系和田间种群个体为材料,对我国长江流域红铃虫田间种群进行了Cry1Ac敏感性测定和抗性基因频率分子检测,从田间种群中筛选、建立了两个红铃虫Cry1Ac抗性品系,对其携带的抗性等位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遗传分析,从基因、遗传、蛋白等水平揭示其抗性机制,并建立DNA检测的抗性监测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Cry1Ac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与前人2008-2010年的抗性监测结果相比,长江流域红铃虫田间种群对Bt棉的敏感性有所恢复。2012-2015年该流域红铃虫各地方种群对Cry1Ac的年度平均LC50在0.23-0.27μg/mL之间。年度平均抗性倍数在3.2-4.5倍之间(平均值为3.8),且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2.抗性基因频率检测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红铃虫对Bt棉的抗性处于较低水平。对长江流域红铃虫7个钙粘蛋白抗性等位基因(r1, r2, r3, r13, r14, r15, r16)的检测结果显示,2012-2015年长江流域总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105、0.0044、0.0023、0.0046,总体在10-3~10-2的数量级。与2012年相比,2013-2015年长江流域红铃虫的抗性基因频率显著下降。在检测到的175个抗性个体携带的194个抗性等位基因中,r1占所有抗性等位基因总数的71%,是长江流域红铃虫种群中的主导抗性等位基因;除r3未检测到外,其余抗性等位基因均有发现。
  3.通过F1检测法和F2检测法建立单对系进行抗性筛选,从田间种群中筛选获得两个红铃虫Cry1Ac抗性品系——TM6和AQ17。二者对Cry1Ac分别有281.6倍和278.5倍的抗性,对Cry2Ab无交互抗性,对Vip3Aa不敏感。正反交实验结果表明TM6与AQ17对Cry1Ac的抗性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偏隐性遗传,回交实验结果表明TM6、AQ17品系红铃虫与Cry1Ac抗性紧密连锁。
  4.钙粘蛋白等位基因r17与r18的CR区缺失突变介导了红铃虫TM6与AQ17品系对Cry1Ac的抗性。r17与r18的cDNA全长分别为5206bp和4051bp,相比野生型分别缺失了2bp和1157bp。因非3倍数的缺失造成移码突变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导致r17与r18分别只编码211AA和1278AA,二者均缺失部分钙粘蛋白重复区、近膜区、跨膜区和胞内区等结构。r17、r18的gDNA上的碱基缺失和替换造成各自mRNA的碱基缺失或外显子/内含子剪接识别错误。
  5.采用昆虫细胞系TnH5对抗性基因r17与r18进行了功能验证。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细胞表达的对照组sPgCad1-EGFP融合蛋白均定位在细胞膜上;细胞表达的r17PgCad1-EGFP与r18PgCad1-EGFP融合蛋白均不能正确锚定在细胞膜上,而是定位在内质网上,定位错误导致蛋白丧失受体与Cry1Ac毒素结合的功能。细胞毒力测定实结果表明,r17、r18与Cry1Ac抗性相关。表达r17PgCad1-EGFP与r18PgCad1-EGFP融合蛋白的TnH5细胞对40μg/mL的Cry1Ac处理不敏感,而表达sPgCad1-EGFP融合蛋白的细胞对10μg/mL的Cry1Ac处理表现出膨大、破裂的病变现象,表明前者对Cry1Ac产生抗性。
  6.棉铃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红铃虫TM6与AQ17品系的Cry1Ac抗性与Bt棉的田间抗性相关。两个抗性品系的红铃虫在GK19、CV163和Simian3这三种棉铃上均可以存活,但敏感品系红铃虫AS只能在Simian3上存活。相对于在常规棉Simian3棉铃上的存活情况,TM6与AQ17品系在两种Bt棉上存活率降低、幼虫发育历期延长、蛹重降低、单雌产卵量降低。
  7.建立了钙粘蛋白抗性等位基因r17与r18的分子检测方法。根据钙粘蛋白抗性等位基因r17、r18的gDNA突变位点与野生型基因序列的差异,设计了基因特异性引物,用于红铃虫田间种群抗性基因r17、r18的检测和基因型鉴定。
  以上结果阐明了我国长江流域红铃虫对Cry1Ac的敏感性及其抗性基因频率的年度变化,明确了钙粘蛋白抗性基因r17、r18突变介导了红铃虫对Cry1Ac的抗性机制,丰富了红铃虫对Bt棉田间抗性的监测手段。本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红铃虫对Bt棉花抗性的治理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其他文献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人类提供优质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然而近年来,土壤有效磷缺乏成为限制其产量提高重要因素。因此,挖掘大豆磷高效利用遗传位点与候选基因,进而培育磷高效利用新品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有效途径。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大豆自然群体,采用关联分析方法挖掘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相关遗传位点及其候选基因,为大豆磷素利用效率分子遗传改良提供选择标记与基因。主要结果如下:  1.明确了供试群体2个需磷关
学位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以及总产量最多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土壤盐碱化作为非生物胁迫因子限制了玉米生长发育和玉米的产量及品质。同时,玉米籽粒充实(grain-filling,GF)也决定了籽粒产量。因而本研究将基于两个决定玉米籽粒产量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阳离子/质子逆转运蛋白基因家族(monovalent cation/proton antiporters superfamily,CP
学位
黑茶属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生产历史久远,生产区域广阔,主产地有云南、湖北、湖南、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黑茶的加工过程中,其独有的渥堆发酵过程有微生物参与,使得黑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性和保健功效。本研究以不同年份和地区的黑茶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等测定其主要品质成分,并结合多种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和多元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年份和地区黑茶的特征性品质成分和品质特性。主要研究内
学位
脐橙为芸香科柑橘属甜橙类,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倍受消费者喜爱。风味品质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脐橙的风味品质主要由果实的酸味、甜味、苦味、鲜味以及香气共同决定。对于脐橙果实的贮藏方式、风味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等相关研究已成为众多消费者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但针对比较不同保鲜方式对贮藏期间脐橙果实风味品质及其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奉节‘72-1’脐橙为试验材料,采用混合保鲜剂+
学位
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以其丰富的营养、鲜美的风味而倍受人们欢迎,但在桃育种工作中,常规育种周期长、工作量大,且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可有目的地改良某些优良品种的不良性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新品种,从而提高育种效果,而建立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一直是桃基因工程发展所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本文分别以油桃品种华光、曙光、秦光2#为试材,通过
学位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仅仅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足以缓解当前粮食供需矛盾,如何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成为关注的焦点。退化土壤的修复与改良被认为是增加粮食产量的另一重要途径。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是我国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传统的物理改良和化学改良方法均存在个体投资大、不易推广等问题。有机改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秸秆还田存在生产成本高、见效慢等缺陷。本研究试图研制易推广的、具有调酸改土、调碱改土功能的水溶肥,减
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由sgRNA和Cas9蛋白介导的,特异性切割dsDNA并引起基因突变的基因编辑系统。该技术具有普适性、高特异性、高效性等特点,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农业等多个领域中。在昆虫中,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用于昆虫基因组学基础研究与害虫的防控。橘小实蝇是国内重要的农业害虫,每年给果蔬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困难,利用现代
学位
滞育是由环境中光周期或温度等因子诱导的生长发育停滞状态,许多昆虫可通过滞育在不利繁殖的季节中存活。提前感知环境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生长发育是保证昆虫顺利渡过不利季节的重要前提。了解环境信号如何调控昆虫滞育可为研究昆虫季节性适应策略的分子机制提供新见解。研究表明生物钟基因可以参与短日照诱导冬季滞育发生的过程。但生物钟基因是否可以参与长日照诱导夏季滞育发生过程仍有待证实,并且光周期信号通过生物钟基因调控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