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咽癌是东南亚地区和我国常见的肿瘤,我国南方数省发病率很高。由于鼻咽癌的解剖位置及其放射敏感性,目前公认和有效的根治性手段为放射治疗。近10年来,随着放射技术、放射物理、医学影像及计算机的发展,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作为一种新兴的放射治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与常规三维适形放疗(3D-CRT)相比,其可产生更为理想形状的等剂量分布,可以在靶区和周围危及器官边缘之间形成一个剂量陡峭跌落区。由于IMRT计划的剂量最终分布与靶区高度适形,使其对靶区的精确性要求更加严格。多项研究表明,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如每日的体位,个体解剖移位和变形,每次照射时的器官运动等,都有可能会限制调强放射治疗的应用并影响其功效。 当前在临床上,IMRT计划的设计都是通过治疗前模拟定位CT获取影像并根据影像制定一个IMRT治疗计划来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但是,这种根据瞬时采集的图像所制定的治疗计划并未考虑到在长达6-7周的治疗过程中所出现在解剖学的改变因素。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由于原发肿瘤的缩退、患者体重下降、外周轮廓缩小等引起了靶区及周围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相对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治疗过程中重复模拟定位CT扫描,对鼻咽癌IMRT中靶区和腮腺体积的变化、鼻咽部及颈部的变化进行系统性研究,对提高IMRT剂量的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靶区及周围危及器官形状及位置的变化将影响放疗剂量的实际分布。国内外研究表明鼻咽癌患者在IMRT过程中,由于解剖学改变导致腮腺、脑干、脊髓等危及器官暴露在高剂量区,从而造成口干等放射性不良反应加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诸多研究通过重新获取模拟定位CT,发现鼻咽癌患者在接受IMRT治疗过程中进行二次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从二次计划中获益,而且二次计划需要更多人力和时间的投入,因此通过研究明确预测因素来评估哪些患者、什么时候需要行二次计划尤为必要。 研究发现大部分鼻咽癌患者在全程治疗中出现了体重的下降,且体重的下降与靶区和腮腺的剂量变化及腮腺的解剖位置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对脊髓、脑干的研究目前还尚未见报道。 研究目的: 鼻咽癌患者在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过程中由于体重下降造成的脊髓与脑干的解剖位置以及剂量的变化。为调整二次计划的时机提供进一步的参照价值。 研究方法: 77例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入选,每个病人均会按照规定在每周称量体重,且每个病人在放射治疗到15次及25次的时候分别接受重新CT扫描。通过每次扫描得到的CT图像,采集在齿状突水平和第3颈椎水平测量头颈部的纵径。通过融合计划,来比较每个患者治疗前后的脊髓与脑干的解剖位置以及剂量的变化。 实验结果: (1)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体重明显下降,下降最明显的主要是在第4周到第5周(范围-1.9%-15.7%)。 (2)在治疗开始、第15次放疗结束后、第25次放疗结束后,齿状突水平的纵径分别为90.4±7.5mm,89.4±7.9mm,89.3±7.6mm,第3颈椎水平的纵径分别为79.9±7.0mm,78.7±7.0mm,75.7±6.6mm。 (3)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脑干的最大剂量在第4-5周增加的值明显比第1-3周增加的多(-1.85±4.88Gy vs.-0.77±3.32Gy)。然而脊髓的正好相反,在第1-3周增加的值明显比第4-5周增加的多(-6.30±4.61Gy vs.-4.69±5.36Gy)。 (4)在第3颈椎水平纵径的变化、脑干最大剂量及V50的变化、脊髓最大剂量及V40的变化均与体重的下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实验结论: 鼻咽癌调强放疗过程中,体重下降与脊髓和脑干的剂量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