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现存分配关系成立的理论依据,人们众说纷纭,缺乏一个科学统一的认识,因此,需要我们对经典作家的分配决定理论进行重新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分配关系.这一理论依据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集中体现为要素贡献结构在一定产权安排下的结果——要素贡献地位.我们应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我们重新考察经济史上各种分配理论关于分配关系成立理论依据的基本观点并加以评述,并给出一个关于收入分配决定问题的模型评述.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经典作家关于商品价值的构成公式:W=C+V+M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尝试提出两种新的商品价值公式:W=C+S+P和W=(C+M1)+(V+M2),以利用三种价值公式来具体地阐释三大分配方式之间的差别和历史演进序列:按资分配→劳资共享分配→按劳分配.为了证明三种分配方式循序演进的的历史趋势,论文将运用历史上各国关于经济增长分解因素的统计数据,给出一实证分析.其要旨在于说明,这三大分配方式的循序演进是有其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的.结合该部分分析,论文将对学术界关于分配问题认识方面的一些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得出一些关于分配问题方面的重要结论.基本结论:1、只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即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去说明社会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存在及其演变,才能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分配决定理论,才能科学地认识分配关系成立的理论依据,也才能深入认识三大分配方式演进的历史逻辑基础.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或阶段为社会进行基本经济制度安排和分配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般物质条件.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运动决定的,而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各自的发展水平及其对立统一又决定着它们的实现水平和程度.3、随着社会日益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日益为生产关系的演变提供了历史条件,这种演变在近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纯粹的私有制→社会资本形式的股份制→完全的社会所有制的发展序列;伴随着这种序列演进,按照剩余产品(劳动、价值)归于的主体差异,对应地出现了三种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历史演进序列:按资分配→劳资共享分配→按劳分配.相应地,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三种商品价值构成公式的演变:W=C+V+M→W=(C+M1)+(V+M2)→W=C+S+P.其中W=C+S+P表示公有制经济在社会范围内有限存在条件下的商品价值构成公式,因为这种形态的经济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立即完全实现.4、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无非是指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或劳资共享分配的不同组合,这种组合至少有三种方式.5、从强调各种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出发,可以把三种分配方式通称为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但这三种分配方式是一个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或要素贡献结构演进并与相应的生产关系或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产物.6、按劳分配本身应是按劳动力要素(贡献)分配的特殊形式之一;只不过在不同的所有制产权安排下按劳动力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涵义不同.7、有学者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那不是实质意义上或经典理论家所指的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本身不过是按资分配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