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矿集区,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与华南褶皱系右江褶皱带之交接部位。金矿床的赋矿地层为二叠系及三叠系碳酸盐岩、硅质岩、凝灰岩、泥岩和陆源碎屑岩;矿床明显受褶皱构造控制。区域内岩浆岩发育,围岩蚀变普遍。金以包裹金形式存在,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选择研究区内典型金矿床,重点进行了金矿床地质特征、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氢氧同位素特征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浅析成矿过程。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分为三大类:H2O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纯CO2包裹体。H2O包裹体又可分为液相H2O包裹体、气液H2O包裹体;CO2-H2O包裹体进一步分为富H2O相包裹体、富CO2相包裹体。成矿流体温度主要集中在176.9℃~267℃范围内,平均191.87℃;盐度为0.02~7.73(NaCl)%,平均值为3.65%;流体密度为0.870g/cm3~0.986g/cm3,平均0.937g/cm3;成矿压力平均162.1MPa;为中低温、低盐度、中等密度,具有超压性质的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黔西南地区金矿床成矿流体的δ18O值为-1.4‰~10.16‰,平均3.81‰;6D值为-114.2‰~-54.5‰,平均-78.6‰,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或与其相关的盆地流体。燕山晚期,整个黔西南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矿区内砂岩(粉砂岩)与粘土岩的互层形成的隔水层被构造运动破坏,打破了超压流体环境,致使气液两相分离,发生流体不混溶作用。相分离使得SO2等挥发分逸出,流体进一步氧化,硫逸度降低、pH值增大,Au的络离子活度随之降低,金的络合物的稳定性被破坏,造成成矿条件发生巨大变化,进而促使金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发生沉淀,形成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