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在目的原则交际模式下,对教师话语的提问(教师目的表达与目的实施)、互动调整(学生对目的的理解、加工和反应)和反馈(教师目的在追求和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特点,如提问形式、提问类型、提问策略,核实、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等,与实现教学目的的关系。以往的课堂话语研究往往把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Long的互动理论、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作为理论基础,或者研究课堂话语的某个方面,如反馈、提问方式、语码转换等等。本文则选取廖美珍教授的目的原则交际模式为理论框架,尽可能将IRF课堂话语经典三话步中的每个步骤都纳入目的原则交际模式下,试图解释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目的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为课堂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研究旨在发现教师是如何通过话语实现教学目的的,学生又是怎么样与教师进行目的互动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课堂话语有目的层次性吗?(2)教师是如何表达和实施目的的?有哪些言语特征?又应用了哪些附加手段?(3)学生对教师的目的又是怎样进行理解、加工和选择的?(4)在交际未成功的情况下,教师怎样继续进行目的追求?交际成功的情况下,教师又是怎么样做出反馈的?反馈对目的的实现又有什么影响?为完成该项研究,首先搜集和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期刊和图书论文资料。对几位教师的语料录像进行了转写,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变量,计算各变项的数量及所占百分比,最后得到表征课堂话语行为的百分比和均值。研究发现,当前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目的层次清晰,目的表达方式多样化,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倾向于合作,积极回应教师目的,而教师的目的反馈与追求方式比较有效。尽管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总体来说,教学目的实施情况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