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工具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调整,以此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具体经济行为,进而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工具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特别是2010年以来为了应对由之前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严重通胀形势,央行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1.5%的历史高位。尽管如此,但是国内利率水平依然处在低位,实际利率持续为负。存准率过度提高导致货币供给大幅减少,利率水平维持低位使货币需求上升,这样扭曲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我国宏观经济在各方面的失衡,并且遭到了来自各界的非议。究竟利率工具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如何呢,为何央行不愿意使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进行调控呢?虽然目前存准率工具的使用次数要远多于利率工具,但是随着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我国金融体制的开放改革,今后利率调控工具将会成为央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节奏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利率政策调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明确利率调控的效果、认清宏观经济变化的原因,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也能够为央行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是按照“回顾改革以来利率政策的调整历史→实际利率变动对主要宏观经济目标的实证检验→影响利率政策效果的原因分析→增强利率调控效果的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展开全文的分析讨论。在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利率政策历史回顾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利率变动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不同阶段实际利率的变化对不同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全文结论,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从正相关逐渐发展为负相关,与通胀率则是显著的负相关,而实际利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则呈现很弱的相关性。然后具体分析影响我国利率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效果的原因,主要包括利率管制政策、金融市场发展建设及经济主体行为三个方面。最后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利率调控效果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放松利率管制、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市场发展建设、加强央行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