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全球气候正发生显著变化,气温上升的和极端气候事件更频繁且持续更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最大的健康挑战。在全球范围,大量研究表明气温显著影响死亡风险,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气象因素对120急救的影响的证据匮乏,有必要全面探讨气象因素对急救需求量、道路交通伤亡、急救反应时间和住院风险的影响。既往研究基于每日数据难以反映急性影响,同时统计方法上的诸多不足有待完善,而且小时尺度证据有利于制定及时有效的干预,提高急救应对能力。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探讨环境气温和降雨对急救的影响。基于深圳市2010-2016年的120急救数据,首先定量化评估气温对急救出车次数(Ambulance emergency call-outs,AECO)的影响;第二,分析每小时气温和降雨与道路交通伤亡(Road traffic casualties,RTC)的关系;第三,分析每小时气温和降雨与急救反应时间(Ambulance response time,ART)的关系,分别调查内部时间和外部时间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广州市2013-2015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cured pneumonia diseas,COPD)的住院资料,探讨温度变动(Temperature variability,TV)对COPD的影响。此外,探讨这些关联性的效应修正因子。研究数据从深圳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中心收集2010-2016年的全部医疗急救数据,共计809,906例个案数据。急救记录包括病患的人口学特征、急救过程的详细时间和院前诊断信息。根据院前诊断结果提取道路交通伤亡的相关记录,急救过程的确切时间用于计算救护车反应时间。从广州健康信息中心收集2013-2015年广州市全部106,38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住院资料,包括入院日期和人口学特征。从我国国家气象数据共享中心获取日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日照时长、相对湿度。从美国国家海洋与气象管理局获取小时气象数据,包括气温和降雨。气温变动是暴露期间气温的标准差。统计方法采用Quai-Poisson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评估气温与急救出车次数的关系和气温变动与COPD住院数的关系,模型控制了节假日、星期几、其它气象因素、季节性和长期趋势的混杂影响。每小时道路交通伤亡数的瞬时影响评估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控制已知和未知的不随时间变动的混杂因素和时间的影响,提出了条件Quai-Poisson模型与DLNM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气温和降雨的效应估计。首次提出结合分位数回归和DLNM的方法,评估降雨和气温对急救反应时间不同分位数的非线性和滞后的影响,同时控制混杂因素,如急救需求量、节假日、时间段、星期几、年龄、性别和时间趋势。结果低温效应延迟出现,持续4周;高温效应即时出现,持续5天。与最佳气温相比,气温为第5百分位数时0-28天的急救相对风险为1.25(95%CI:1.16-1.35),气温为第95百分位数时0-5天相对风险为1.19(1.14-1.23)。儿童老人和青中年人分别是低温和高温的脆弱人群。强降雨3小时内RTC增加11.62%(5.93-17.62)。气温高于17℃时每上升1℃,RTC增加0.87%(0.52-1.22)。6.44%的RTC由于高温所致,该比例在暖季和交通高峰期分别达到10.64%和8.30%。降雨效应在中年和女性中更大,高温效应在青年中更大。降雨和气温是急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降雨效应持续5小时,每1mm降雨导致急救时间延迟9.01秒(7.82-10.20)。气温低于19℃时每降低1℃,急救时间延迟1.68秒(0.92-2.44);高于24℃时,每升高1℃,急救时间延迟2.44秒(1.55-3.33)。对外部时间的影响更大。急救时间的高分位数受的影响更大。控制气温的非线性和滞后影响后,气温变化仍显著增加COPD风险。其影响在夏季更大。老年人、农民、工人和已婚人士是气温变化的脆弱人群。结论本研究发现气象因素对急救和COPD住院的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提供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证据,有助于全面认识气象因素的影响,可为急救需求量的预测预警、及时有效的道路交通管制以及缩短急救时间等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