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小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栽培措施和品种改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其中品种改良对小麦产量提高的贡献率为50%左右。陕西省作为我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具有培育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潜力,深入分析和评价陕西省冬麦区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产量性状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及时研究探讨小麦新品系的农艺特性对生产实践意义重大。本试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选用生产上广泛种植的小偃22为对照,于2015年-2016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进行试验,研究29个小麦新品系的产量性状和具有明显优势的9个新品系(品种)的农艺特性,旨在为小麦新品系后期入选进行区域试验或品种审定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提供理论支持,取得以下重要研究结果:1.参试的29个小麦新品系中有02-10(8561.85 kg·hm-2)、2015品比Ⅱ(8342.40kg·hm-2)、西农037(8186.85 kg·hm-2)、06(12-1)(8110.50 kg·hm-2)、西农0828(8101.50kg·hm-2)、高杂一号(8046.30 kg·hm-2)、高杂二号(7871.70 kg·hm-2)、BE85(7622.25kg·hm-2)、西农233(7582.35 kg·hm-2)、西农151(7565.25 kg·hm-2)、06(12)-2(7451.55 kg·hm-2)、西农133(7307.70 kg·hm-2)、WL125(6808.65 kg·hm-2)等共20个小麦新品系的产量高于CK的产量。2.参试的29个小麦新品系的产量性状变异系数为拔节期总茎数(26.52%)>冬前总茎数(23.49%)>成穗率(21.31%)>有效穗数(19.37%)>基本苗(18.33%)>产量(16.30%)>单穗粒数(13.05%)>千粒重(10.69%)>株高(8.87%),说明在相同栽培模式及田间管理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系间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存在遗传差异。小麦的拔节期总茎数性状受基因型影响最大,其次为冬前总茎数性状;小麦的株高性状相对比较稳定,受小麦品系基因型影响最小,说明可以通过栽培措施等外界途径进行调控。3.参试的9个小麦新品系(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只有X-23-2和X-256的产量低于CK,分别减产21.35%、13.43%,其它6个小麦品系的产量均高于CK,P-151的产量最高,增产29.75%,其次为H-163,增产25.97%,产量最终表现为P-151(8187.34kg·hm-2)>H-163(7948.41 kg·hm-2)>X-158(7415.10 kg·hm-2)>X-364(7392.90kg·hm-2)>X-385(6490.39 kg·hm-2)>X-767(6424.94 kg·hm-2)>CK(6309.96kg·hm-2)>X-256(5462.80 kg·hm-2)>X-23-2(4962.77 kg·hm-2)。不同小麦品系间穗粒数差异不显著,X-158、X-767、H-163、X-23-2、P-151、X-364和X-256的有效穗数与CK(X-2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385与CK的有效穗数不存在显著差异。X-158、X-767、H-163、X-385、P-151、X-364和X-256与CK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且千粒重均显著高于CK的;X-23-2的千粒重与CK千粒重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低于CK。4.参试9个小麦新品系(品种)株高为63.00-84.91 cm,穗下节间长为20.10-25.41cm;CK的株高(84.91cm)与X-158(69.67 cm)、X-767(68.67 cm)、H-163(69.33 cm)、X-23-2(63.00 cm)、X-385(68.00 cm)、X-364(66.33 cm)和X-256(63.33 cm)的株高存在显著差异,与P-151的株高(82.33 cm)不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系间的穗下节间长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小麦品系在整个生育时期的茎蘖动态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品系间总茎数存在显著差异;茎蘖成穗率最终表现为H-163(69.72%)>X-364(64.69%)>CK(63.40%)>X-256(52.34%)>X-767(52.16%)>X-158(50.40%)>X-385(49.63%)>X-23-2(43.33%),成穗率的高低表明中前期群体结构是否协调发展;在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不同小麦品系间LAI存在显著差异,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先升高后降低,孕穗期达最大。5.参试9个小麦新品系(品种)的有效穗数、穗下节间长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7、0.847,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穗率与产量、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3、0.744;千粒重、株高、平均灌浆速率、穗粒数与产量正相关,但不显著;株高与穗下节间长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0;株高与穗粒数及千粒重呈一定负相关,说明通过穗粒数提高产量的时候要注重中、矮秆品种的选育,株高过高导致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主成分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和穗下节间长作为主要因素影响小麦品系的产量。综上通过分析不同小麦新品系(品种)的产量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为后期小麦品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29个小麦品系中筛选出了产量性状优良的02—10、2015品比Ⅱ、西农037、06(12-1)、西农0828、BE85、西农233、西农151、06(12)-2等20个小麦新品系;9个小麦品系(品种)中筛选出了综合农艺特性比较好西农158、西农364、HM163和普冰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