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性肥胖"(或内脏型肥胖)是指脂肪过多的沉积在腹部或腹腔内脏。大量研究发现,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腹型肥胖的人群越来越多,因此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方案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药罐疗法对腹型肥胖人群内脏脂肪代谢的临床疗效,探讨药罐疗法对腹型肥胖人群内脏脂肪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药罐疗法对腹型肥胖人群内脏脂肪代谢的有效性提供依据。2研究方法在2016年8月-2017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用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腹型肥胖受试者,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药罐疗法,一周治疗2次,整个疗程为8周,治疗期间要求受试者少食多餐,禁食油腻,多运动;对照组采用空白等待观察,对受试者不进行治疗,观察期间要求受试者少食多餐,禁食油腻,多运动,观察期8周结束后,可根据受试者的要求给予药罐补偿性治疗。研究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记录两组的各项指标,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3研究结果在本研究收入的60例受试者中,脱落与剔除者共6例,最终完成54例,其中治疗组27例,对照组27例。3.1腹部脂肪厚度及UVI比较药罐疗法组经治疗腹部皮下脂肪厚度(S1、S2)、内脏脂肪厚度(V1、V2)、左肝前脂肪厚度(AHF)、右肾周脂肪囊厚度(PRF)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脏脂肪指数(UVI)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p>0.05);空白等待观察组腹部脂肪厚度S1、V1、S2、V2、AHF、PRF及UVI观察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药罐疗法组治疗后与空白等待观察组观察后S1、V1、S2、V2、AHF、PRF具有明显差异(p<0.05),UVI 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 S1、V1、S2、V2、AHF、PRF 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观察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VI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3.2血清内脂素比较药罐疗法组血清内脂素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等待观察组血清内脂素观察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药罐疗法组治疗后与空白等待观察组观察后血清内脂素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内脂素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观察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简易体脂参数比较药罐疗法组经治疗体重(BW)、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空白等待观察组BW、WC、BMI、WHR观察后数值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观察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观察后HC、BMI有明显差别(p<0.05),BW、WC、WHR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BW、WC、HC、WHR、BMI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观察前后差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有效率比较经治疗,药罐疗法组受试者0例治愈,4例显效,20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8.9%,空白等待观察组受试者0例治愈,0例显效,8例有效,总有效率为29.6%,将两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p<0.05,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别。4结论通过对这54例腹型肥胖受试者的临床研究发现,药罐疗法对改善腹型肥胖人群的内脏脂肪代谢具有良好的疗效。通过两组间的有效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显著,提示药罐疗法是治疗腹型肥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可以加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