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前、后所测量病灶大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评价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期间经病理或典型增强CT、增强MRI诊断为转移性肝肿瘤的患者21例,均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Q 9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4MHz),超声造影剂采用意大利Brocca公司生产的声诺维(SonoVue)。首先常规超声检查病变部位,并选择最大病灶切面为造影切面。其次经肘静脉快速团注声诺维2.4ml。然后启动机器内设造影模式,机械指数(MI)设置为0.08-0.10。检查过程中测量并记录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状态下延迟相病灶最大切面时的大小,存储增强的全过程动态图像供后期分析。启动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由TIC分析软件获得参数:始增时间(AT)、始增强度、峰值时间(TTP)、峰值强度(PI)。在延迟相进行全肝扫查,明确肝脏是否具有其它占位情况。收集其它检查结果及术后病理资料。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21例患者共27个病灶在注入造影剂后动脉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病灶增强以高增强(12,44.4%)、环状增强(11,40.8%)为主,其余为不均匀增强(2,7.4%)及等增强(2,7.4%);门脉相及延迟相以低增强(25,92.6%)为主,其余为等增强(2,7.4%)。2、TIC形态总体表现为快上快下型。3、延迟相扫查全肝,5例患者显示病灶数目多于常规超声检查。4、27个病灶中,超声造影后所测量的病灶平均大小比造影前偏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转移性肝肿瘤在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动脉相呈高增强或环状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TIC总体表现为快上快下型。这一特征性表现为转移性肝肿瘤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用的影像学信息。2、超声造影后病灶与其周围组织的界限显示更加清晰,可显示更多的病灶。